政策法规
68岁盲阿婆:老伴走了,余生到哪安放?这道养老选择题该怎么做?
2020-10-09 21:39  浏览:70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生一世一双人,可能够一起同抵终点的,能有几人?牵手了一辈子的老伴儿,如果突然离去,剩下的那一位,该如何安放余生?如果留下的是位患病的老人,那养老就成为无可回避的难题。


下文这位68岁的阿婆,是我父亲同事的老伴。多年前因患病,双目只剩下约等于无的微弱视力,这许多年,老伴就是她的“眼”,可如今,这双眼永远的离开了……

0101


假期去看老爸,发现他神色黯然。问起缘由,他长叹一声说,以前最要好的老同事,前几天突然去世了。

离世的这位伯伯姓张,跟老爸同龄,还不到70岁。以前我也常听老爸提起他,说他是个很好的人,在外是很好的同事,在家是很好的丈夫。

张伯伯的老伴前些年,眼睛长了毛病,怎么也治不好,慢慢的眼前就黑了下来,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


张伯伯对老伴非常体贴,从来没有嫌弃过她。老伴失明后,所有的家务活都落在了张伯伯身上。洗衣打扫,买菜做饭,张伯伯做得认真又细致。

对老伴的照料,就更细致了。张伯伯带着老花镜,小心翼翼的给她剪指甲;每天黄昏,搀扶着她去楼下散步。老伴因为患病心情不好,张伯还要时时开导安慰她。


张伯伯多年如一日的守护着老伴,真得非常难得。老爸说,张伯就是老伴的眼,有他在,老太太心里就还有光。

可谁料到,人生无常,这点光,忽然就熄灭了。

0202


张伯几个月前感觉身体不舒服,老伴催他去医院查查。结果,去了就没出来。张伯患了绝症,而且已经很严重了。

张伯和老伴有一个优秀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发展。3年前娶了一个天津姑娘,俩人一起在北京打拼,有一套贷款买的小房子,和一个尚在腹中的小婴儿。

张伯的儿子,从北京匆匆赶回老家,把老父亲接去了北京的大医院。然而,已经无力回天,没多久,张伯的病情一再恶化,就在几天前,带着对老伴的牵挂和不舍,撒手人寰。


张伯的儿子捧着骨灰盒,一脸哀痛的回到家。张伯的老伴坐在床沿上,向空中胡乱扎煞着一双手,企图再摸一摸老伴,可手还没触到,就一个踉跄晕了过去。

举办葬礼的那几天,张伯的老伴像傻了一样,不说话也不吃喝,一双眼睛空洞洞地望着不知道哪里的哪里,老爸说,去的每个人看了,心里都疼得阵阵发紧,一句安慰的话也说不出。

逝者已矣,生者的人生还要继续。

0303


张伯的儿子牢记着父亲去世前的嘱托:“替我照顾好你妈妈。”他告诉母亲,要接她去北京。

张伯的老伴王姨过了好些天,才从彻骨锥心之痛里苏醒过来,听到儿子这么说,她连连摇头。“我哪里也不去,我跟你爸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了,我不走。”

儿子耐心的劝说着,说他以后要接替父亲照料母亲,他告诉妈妈:“您儿媳也是这么想的,她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您就跟我去北京吧。”


反复劝说下,王姨终于改变了主意,难得儿子儿媳一片孝心,她还怎么拒绝呢?

其实儿子心里明白,母亲是不愿意给他们添麻烦,不愿意成为他们的累赘。可他不能辜负对父亲的承诺,而且让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人在家,也实在无法安心。


王姨临走前,让儿子搀扶着她,在屋里慢慢的摸了一个遍。她仿佛自言自语一样的絮絮说着:

“这是你爸给我剪指甲的椅子,我坐高的,他坐低的。”

“这是你爸的老花镜吧,他头一回缝扣子,不会用针线,还扎破了手指头。”

“你爸可糊涂了,那回给我蒸着鸡蛋羹就睡着了,结果把锅都快熬化了。”


快出门前,老太太忽然又说:“儿子,给我买根拐棍吧。以前你爸也没给我备着,他总说不用不用,说他就是我的拐棍……”

儿子一边搀扶着母亲,一边早已泣不成声。

0404


王姨跟着儿子去了北京。

老爸他们几个老同事,说起这事来都忧心忡忡。王姨的儿子儿媳自然是善良又孝顺的,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境,却也一目了然。


王姨的儿子,正处在“人到中年万事忙”的爬坡时期,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丝毫也不敢懈怠。因为结婚晚,小俩口的孩子还没有出生。

王姨到北京之后,儿子和儿媳的生活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儿子工作忙,还要经常出差,儿媳工作也忙,而且腹中的孩子即将出生。王姨作为婆婆,一点忙帮不上,还需要有专人照料她。


平时在家,王姨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儿子儿媳全天照顾也不现实,那势必要找保姆。找和合心意的保姆有多难不言而喻,而且这又增加了一份不小的经济开支。

冯唐曾经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这是人性。

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局面,既有现实很难解决的问题,也有人性本身的弱点,所以能够突破这个短板的,人们都会给予真诚的赞美。因为做到这一点,真的太不容易。


王姨如果久居在北京的儿子家,那以后孙子出生,三代同堂就要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儿子儿媳既要照顾两眼一抹黑的老母亲,又要照料一天天长大的顽皮孩子,再加上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面对疲于奔命的孩子,日子长了,老太太能呆得下去吗?

这,的确是个难解的题。

0505


关于这个难题,我想朋友们一定会说:看看,人老了啥也不如健康重要啊。这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别忘了人世间还有个残酷的词,叫做事与愿违。

身体健康是最值得的追求,也是最美好的愿望,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遇上了像王姨这样的事,余生又该如何安放呢?


其实,摆在王姨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住儿子家,另一条是去养老院。可王姨的儿子因为对父亲的承诺,把第二个选择打了叉叉。

按照以前的观点,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表现,而且社会上关于养老院的一些负面新闻,也让老人们对于去养老院心存质疑,甚至有些恐惧。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养老模式早已在悄然改变。等我们这批70、80后成为新老人,余生何去何从,一样会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这道选择题,你我都得费些思量。

王姨这事,老爸有个同事,就坚决认为应该去养老院,而且早去好过晚去。因为如果非等到实在不行了再去,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无论适应度还是心理感受,都会变得更加艰难。


历史证明,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新观念的转变,都会经历一个阵痛期。养老院虽说不是新生事物,但相比以前,毕竟算不上主流的养老模式。但如今情况已经在慢慢改变了。

包括因为一些负面信息产生的,对于养老院的过度担心,相信也会伴随着选择群体的扩大,从而逐渐规范和健全。老人们会有更多自主权,儿女们也能更放心。


与其抵触,不如顺应。与其顺应,不如积极求变。

老爸常说,影响他一生的,是基督山伯爵的那两个词:希望和等待。抱持希望,等待更好的未来,老爸正是靠着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跨过了一道道坎坎坷坷的难关。

真希望王姨也能度过眼下的难关,安度余生。那样,张伯伯的在天之灵,也就可以放下心了。


发布人:e5a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