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艳 通讯员 莫冠婷 李宇栋)日前,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的通报》。按照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系统比对、部门联审、网站公示等程序,遴选出了49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其中,广东、山东两省入选最多,分别有4家入选;广东入选的公办养老机构为:广州市老人院、广州市越秀区东山福利院、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云浮市云安区福利服务中心。
为大城市养老贡献“广州模式”
广州市老人院(加挂广州市第二老人院和广州市老年医院牌子)是广州市民政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目前有床位2700张,规划床位9500张。
据介绍,广州市老人院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属性和公益定位,聚焦特困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大城市养老贡献了“广州模式”。
在管理上,广州市老人院坚持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创新服务供给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此外,积极探索中心园区治理模式,成立治理委员会,纵向对养老园区赋权增能,横向联动社会资源,整合职工、老年人、家属、企业高校等多主体力量,协同参与机构治理。
而广州市越秀区东山福利院建立于1987年,是广州市越秀区辖唯一公办养老院。该院从单一院区、40张床位发展为拥有450多张床位、三个功能院区、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的大规模综合公办养老院,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深圳首推新型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改革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首家公办市属护理型养老院,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提供养老床位800张,由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归口深圳市民政局管理,深圳市招商创业有限公司提供运营管理服务支持,2018年12月26日启用运营。
据了解,作为新型事业单位,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不定规格、不设编制,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组建理事会、运营管理团队和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初步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法人治理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新路径。除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为户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外;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从2020年起以全成本定价面向社会分批开放市场化床位,满足市民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养老养护院还与深圳健康养老学院模仿“医学院+医院”的融合模式,在养老服务人才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全面合作,全面构建“双元制”养老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学学历教育学生入学即入行,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培养多层次实务型养老人才。
云浮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激发养老院新活力
在农村和小城镇,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护理型养老具有刚需,而分布在县城和乡镇的公办特困供养机构拥有多张空余床位,如何打通养老刚需和空余床位之间的供给通道、充分挖掘供给侧改革的市场价值?在广东山城云浮市,云安区通过“公建民营”模式,激发养老机构新活力,将区内公办养老机构打包实行社会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企业,兜底收住政府特困供养人员,其余床位则用于招收社会老人维持良性运营,探索出一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新路子。
据悉,2017年,广东结合云浮市试点经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的通知》,在全国率先推进区域统筹打包改革模式,明确以县(市、区)为单位,将辖区内区域性敬老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特困供养机构,统一打包成一个整体项目,交由社会运营方管理。目前,云安区福利服务中心是一所集敬老院、光荣院、儿童福利中心三院合一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共有35名特困老人和81名社会老人入住。该中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互补优势,为特困人员提供护理型供养服务,为公众提供护理型养老公共服务,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广的改革新路子,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云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