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白: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曝出“抱团养老”案例,但情况却不太乐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几位参与者的心得值得思考。
张礼恒:我的“抱团养老”经历
三年前,我和几位退休的老年人在一起聊天时,无意中提出一起搭伙过日子的想法,也就是“抱团养老”,大家都说这个养老方式不错。于是,我和老伴跟小区里另外两个家庭总共6人,开启了“抱团养老”模式。
我们租下了一座有五间正房的大宅院,看病、买衣服自费,其他费用均摊,选出一人担任会计,管理日常开销。为了搞好伙食,我们制定了食谱,做到荤素搭配,每天饭菜不重样。我们还在院子里种了一些瓜果蔬菜,消遣的同时,自产自销。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又消除了失落感和孤独感。
这种养老模式虽然让很多人羡慕,但是,这种方式不同于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机构,其局限性很大。我们尝试后总结了三个关键因素:一、老人的身体状况要良好。二、大家兴趣爱好相投,且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每个人都性格开朗豁达,大家交往多年,相互了解,出现问题能互相包容,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抱”得紧、坚持得久。
李海瑞:还是居家养老为好
几年来,我在多家报刊上见过有关“抱团养老”的报道,对此也很关注。我认为,这种模式恐怕是弊多益少。
从“抱团养老”的参与者来看,都是亲朋好友,昔日里话能说到一块儿,事儿能想到一起,可谓人们常说的“知己”。但距离产生美,“知己”偶尔相逢,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假如天天在一起,就可能事与愿违。我的故乡辽宁建昌县,就有过“知己”反目成仇的例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小柳和小王从小一起长大,两人非常要好,其中一人若是买到好吃的,对方不到场就绝对不吃。多年后,这对“铁哥们儿”进了同一家单位,一个任“一把手”,一个任“二把手”。按理说,两人一定会同心协力,可万万没想到,他俩在工作中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了分歧,最后竟反目成仇,背后都说对方的“坏话”,成了当地一大奇闻。
有人会说这是“个案”,但也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人和人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哪怕是“知己”。所以我认为,还是居家养老为好。
艾立起:保持平和心态
“抱团养老”在各地境遇不一。据我分析,其中那些散了“团”、垮了“架”的群体,都存在心态问题,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钱。收入少的嫌生活标准高,不愿多交钱;私心重的遇到公益开销,不想去分担;疑心多的怀疑替大家管钱的人不廉洁,钱拿出来不放心。二是车。为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抱团养老”的群体大都配有专用车辆。在用车上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你不该用时用了,我该用却没用上;你用多了,我用少了;你跑得远消耗大,我走得近不合算。三是攀比。面对收入高的人,眼红;见到人脉广的人,来气;遇着本领大的人,嫉妒。这些因素,会让人渐渐产生离群心理。这种心理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最终导致大家不欢而散,使“抱团养老”无疾而终。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就是每个人都能正视自己,善待他人,顾全大局,切不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计较过多。实践证明,缺乏平和心,难以抱成团;只有三观正,方能抱成团。
张月鹤:也谈“抱团养老”
有一种“抱团养老”模式,是一群老年人到海南三亚、山东烟台等地旅居,具有养老与旅游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大家背井离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又因为多数人采取候鸟式居住模式,“抱团”时间短,相对来说问题较少。
旅游式“抱团养老”的关键是选好组织者,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委托有资质的旅行社或公司。工作人员要经验丰富,熟悉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方便安排吃住;还要有随行医生,各项设施配备齐全,这样比较安全。其二,就是在参与“抱团养老”的人员中推选负责人。负责人要有公正之心,甘愿为大家服务,并且身体健康,具备沟通能力。
除了选好组织者,团体内部还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既要考虑到大的方向,又要考虑到吃喝拉撒等小细节。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实行起来难免遇到新问题。所以,全体成员要保持互相谦让的心态,遇到新问题时能求同存异。
如果能选对组织者和处理好内部矛盾,“抱团养老”也是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
主持人发言
目前,老人对“抱团养老”有需求,但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