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红柿妈妈
小时候,父母常常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可以嫌好多好好的钱,住大房子,吃最好的美食。”
那时候心中隐隐明白:父母期待儿女长大了可以赚大钱。
然后,我们真的长大了,父母常年在耳边萦绕的话语却变了:“儿呀,爸妈不指望你赚多少钱,只希望你多回家看看!”
此时,心中多了一份责任:父母期待儿女可以养老,可现实却总会给人意外。
兄妹俩因为父母赡养问题而矛盾重重
同学周如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与相恋3年的男友已经在谈及婚事,婚后准备一同留在北京工作。
可是她遇到了一个难办的事:小时候,母亲特别的重男轻女,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给哥哥,自己上大学的学费都是靠申请的助学金。
但如今父亲去世,母亲也偏瘫有2年的时间了!母亲是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家中有20万的存款都给了哥哥与嫂子,每月的退休金也是哥嫂掌握着。
自己则要每周3次给母亲洗澡、修指甲,做按摩,孝敬母亲1000元现金。
这一次即将远嫁,哥嫂要求占用15万的彩礼钱,担心去了北京以后,不会给母亲养老了,必须得到这15万的彩礼钱。
对此,如萍与未婚夫都不同意,最后如萍直接拿着彩礼跟着未婚夫去了北京,就直接不回来了。而这狠心的哥嫂也不愿意赡养瘫痪的母亲,最后这母亲只能住进敬老院
幼年时期,父母守护孩子,等到年老了,儿女则赡养父母,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可为什么等到父母老了,孩子就不依理行事、倾心赡养父母了呢?
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些老无所养的老人,在孩子幼年时多半没有用心的守护孩,才让赡养问题成为了两个孩子之间的症结!
所以,赡养老人问题上两个孩子争论不休,权衡计较,关键还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童年教育问题上。
1、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平等得到父母的宠爱
不管家中有几个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应该做到平等对待,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父母也要谨记:切不可重男轻女。
因为会给孩子童年带来痛苦,在成年之后会表达得特别的鲜明,引起女儿心中的不平与怨恨,让女儿难以平和地对待父母。
而备受父母疼爱的男孩,也很可能恃宠而骄,自私霸道,成年后也更可能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
2、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责任
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对于家庭,都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强调“孩子的付出与责任”,也需要教会孩子承担家庭的一份责任,这种对孩子“索要”非常必要。
要告诉孩子:“小时候,爸妈的守护是家长的责任。爸妈老了,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也是子女的责任。”
3、有意培养两个孩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
兄弟姐妹是世上陪伴彼此最长时间的人,不仅是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最好的战友,更应该是最亲近的家人。所以,父母从小要引导孩子互相帮助、互相陪伴、互相成就。
要知道,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深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不是天生而为,而是有意而为,父母一定要对此用心。
4、父母要随时机充当多种角色。
在家庭之中,父母不仅要充满好家长的权威角色,有时候还必须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充满法官的角色,公正地评判出孩子的对错,让孩子心中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偶尔,又像是一个好朋友的角色,与孩子们推心置腹,从深入去升华孩子们的情感。
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变化角色,帮助孩子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关键还是父母的教育力
想要自己的晚年,家中和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真的不再于孩子们是否优秀,是否富裕,而是在于父母从小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营造了什么样的家风!
一个充满爱,充满幸福,充满责任感,充满协作的家庭,怎么可能养出“不孝”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