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江苏淮安一名83岁老人去世后,子女发现她的床下塞满了保健品,收据总价达14万元,而且有一大半尚未拆封,有的早已过期。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除了买保健品,老人们还买收藏品。
老年人购买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价格不菲,一套纪念币几千元,各种工艺品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十几万元,尤其前些年在老人收藏品中流传的仿制《清明上河图》,就像如今的网红一样,很受老人们追捧。骗子公司哄骗老人说,购买这些收藏品后,放在家里捂一段时间,最快几个月后交由他们回收或拍卖,如果行情好,一件几千元购买的收藏品可以拍卖到几十万元甚至更多。于是,老人们纷纷购买,放在家里,静等升值。
我的邻居就有这样一位76岁的老人。他的上当经历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老人膝下有一儿一女,都生活在北京,但老人独居生活,每月退休金近万元,属于富足型,子女们每周都来看望老人,相处也算融洽。不知从哪天起,子女们突然发现,老人迷上了购买收藏品。每逢周末相聚时,老人一说起收藏品就滔滔不绝,他也带着子女们到自己房间参观,整箱的收藏品堆满了房间,老人拿出一张清明上河图,美滋滋地说,这张图是他花几万元购买的,正在等下个月的拍卖会,如果运气好,可以拍到百万元。如今世上仅存两份的清明上河图,竟然有一张在父亲手上?子女们回家网上一搜,果不其然,如今的骗子们正是利用这张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欺骗了无数无知的老人。再一打听,在北京,这张图在一家收藏品市场有卖,100元一张,专供骗子公司或个人娱乐。
骗子们所说的拍卖,是让老人们上当的一个手段。老人买到图后,不断与这家骗子公司联系,骗子们果然准备了一个现场拍卖会。他们雇了一些托儿,准备了一些拍品,其实,整个虚假的拍卖现场针对的就是这位老人和那张图,其余全是托儿。结果,其他拍品顺利成交,被托儿们一件件拿走,只留下那张宝贝图。于是,骗子们继续哄骗老人,再等两个月,现在热点不在这儿,最近清廷陶瓷走热,要不,您老也买一件?准赚!眼看拍卖现场不断被人高价买走的瓷器,老人当机立断:买!于是乎,老人不断地等、不断地买,藏品越攒越多,钱越花越少。
记得去年的一天,老人为筹集资金买藏品,不惜把房本抵押出去,临近骗子前来收房时,无奈的老人再也不敢瞒下去,只好告诉子女。子女们这才知道,老人已在这个窟窿里越陷越深了,最后花了八万元还清抵押金,才把房本赎了回来。
这个故事发生在去年,现在,那家骗子公司有没有落入法网,我不得而知,但那张图仍在老人手里,而且,据说老人还在不断地购买新的收藏品,只不过如今买的价钱都很低,因为他的积蓄基本花光了。
为什么这么多老人热衷于购买保健品和收藏品呢?
第一,购买保健品是为了保命,购买收藏品是为了发财,发财得到的钱同样是为了保命。
第二,缺乏家庭关爱和交流。如今的社会亚历山大,子女们各忙各的事业,还要养育下一代,平时没有和老人交流感情的机会,老人内心的孤独积少成多。
骗子们正是看中了这些缝隙,于是图谋不轨。他们首先采取亲近老人的策略,比如,到社区邀请老人们参加一个免费健康讲座,每人赠送鸡蛋和白菜,施以小恩小惠,平日通过电话甚至走进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帮老人整理家务、求医问药,联络感情。我所在的社区就出现过这样的一幕:几个年轻人在社区挨个儿和老人打招呼,大爷大妈地叫着,十分亲热。他们把冬储大白菜摆在居委会门前,通知老人们去领取,每人一棵。奇怪的是,居委会竟然没有人出面阻止,倒似乎他们之间非常熟悉。讲座中,花言巧语的骗子们大肆推荐保健品或收藏品,已经被感情融化的老人们丝毫没有戒备,有的甚至从帮助年轻人完成推销任务的角度,心甘情愿地主动购买。
骗子们成功了。他们付出的是一张张笑脸和与老人们促膝交流的时间,得到的是老人们用来养老的一把把钞票。
其实,老人们起初购买保健品收藏品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认知度较低。陷入魔窟后,骗子们热情的陪伴感动了孤独的老人们,有些老人即使看懂了自己买回的假货,也因为需要这种关爱和陪伴而不愿放弃,同时,赌博的人一旦离开赌场就彻底宣告失败,留在赌场就有翻本的机会。就这样,老人们纠结在一次次的骗局当中,宁愿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也不愿轻易走下这条船。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