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海东有位“大红人”,十年如初播撒爱心
2020-12-22 03:12  浏览:19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10年,23岁的李晶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公益事业上扎下了根,十年时间,从公益事业到养老事业,由李晶带头,让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河湟大地上不断发扬。民和县20位特困老人和4900位低保、孤寡、留守老人都在她的努力下得到了悉心照顾。

回首来路,一切都因爱起步。展望未来,李晶正俯下身、迈开脚,用她的努力,推动民和县甚至海东市早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图景。


李晶与老人聊天

公益事业 让理想“发芽”

戴着黑色边框眼镜,看上去和善内敛的李晶眼下正是民和县甚至海东市的“大红人”。今年11月,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一起接受了表彰。“当时心情很激动,感觉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特别值得。”李晶表示,坐在人民大会堂,自己几度泪满眼眶。她说,自己的“养老路”虽然走得坎坷且艰难,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让老人们的晚年得到了照料,养老事业也让自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切都很值得。

李晶对养老事业的热心和付出,都要从公益说起。

“小时候,我家庭比较困难,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李晶表示,当初自己仍然渴望读书,但年幼的她没办法改变处境,后经“希望工程”的帮扶,自己才得以顺利就学。“希望工程”在李晶年幼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帮助其他人。”小时候的李晶是这么想的,长大后,她也是这么做的。

大学时李晶的专业是社会学,可能由于专业的缘故,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我是湟源人,之所以去民和是因为当时只有民和有一个公益组织,所以我就去了。”离开父母到别的县区,只为做公益事业,李晶说,顶着当时做公益既不挣钱又并不被人看好的“帽子”,自己孤身前往民和,但没想到公益事业带她开启了她的人生事业。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强震撼动了全国。同年11月份,李晶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玉树灾区。23岁,正值青春,正当许多同龄人还在犹豫要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她把汗水洒在了抗震救灾的现场。

在残垣断壁处,李晶遇见了一位双目失明的93岁的藏族老阿妈,遭遇灾害的老阿妈一脸无奈和悲凉,让她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老人已经93岁了,灾难使她失去了所有家人,她将如何度过之后的日子?病了应该由谁照顾?去世了谁来为她料理后事?”考虑到老人之后养老的一系列问题,李晶及时救助了这位老人,但内心的思考并没有因此停止。

一年365天,对常人来说可能一晃而过,但对于李晶来说,在玉树抗震救灾的这一年成了她一生最宝贵的回忆,也成了她人生路上的转折,这一年的时光让她在公益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晶为老人过生日

老年公寓让梦想“破土”

怎么才能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从玉树返回民和后,开办一家只属于老人的公寓的想法始终萦绕在李晶心间。2013年,她前后奔走自筹11万元,在民和县开办了老年公寓,这是民和县第一家民营性质的“老人院”。

“老人们不在乎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他们在乎的是生病了怎么办,去世了怎么办。”李晶说,老年公寓开办后入住的老人并不多,刚开始只有七八位,但这一做法很快吸引了市、县民政部门的注意。“后来,当地民政部门把一些流浪乞讨人员送到了老年公寓,也给了我一定的资金扶持。”李晶表示,从那以后,她的养老事业就始终与民政工作挂钩。

照顾老人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老年公寓收住的老人,他们中有的智力发育不全,走路常常摔倒,需要人搀扶。有的老人丧失了自理能力,吃饭喝水都要人伺候,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常事。伺候他们,没有耐心、细心和爱心,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大小便失禁的,照顾起来真的很难。”如花似玉的年纪,其他人忙着穿好看的衣服,忙着去省城约会,李晶却在湟水河畔同一群老人的日常生活打起了交道,这一来就是7年。

公寓自开办以来先后收住贫困孤寡老人40余人,免费收住贫困孤残、无家可归老人9人。为了让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规模进一步加强和扩大,2015年,李晶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建议下开办了社会福利性服务机构——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将“陪伴每一位老人安心养老”作为使命,并不断践行。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实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隆冬时节,养老服务中心与民镁社区联合在民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举办“孝心一餐”活动,邀请了民镁社区的45位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中不仅为老人盛上了可口的饭菜,还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为他们进行健康管理,给他们带来丰富的文艺演出。吃着刚出锅的土鸡和手抓羊肉,听着朗朗上口的青海小调,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他刚入住的时候都不能说话,饭也不会吃,这两年开始慢慢和人交流了,护理人员都看到了他的变化,为他感到高兴。”李晶说的智障老人叫祁吉成壮,是满坪镇大庄村人,2017年,祁吉成壮作为特困群体入住孝康养老服务中心。入住后,他吃饭、穿衣都需要有人贴身照顾,走路常常摔倒需要人时时搀扶。

在养老中心,祁吉成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悉心照料,慢慢地,这位入住时不会言语的老人也开始咿咿呀呀地说话了,脸上也有笑容了,走路不那么容易摔倒了,他在一言一行方面的变化让养老中心的服务人员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晶为老人过生日

追梦路上书写爱与责任

从刚开始为老人端水端饭的小姑娘,到孝康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李晶深知工作的艰难。“有些小姑娘可能一整天都在照顾老人,到了凌晨两三点突然就辞职了,我很理解她们。照顾老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李晶表示,为了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平时除管理工作外,她还是会经常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照料老人的起居,为老人提供贴身服务。

在李晶的模范引领下,目前孝康有全职员工155人,各类志愿者359名,先后为民和县各类独居、孤寡等困境老人提供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累计服务达25万人次。2018年,孝康养老服务中心被海东市老龄委评为“孝亲敬老先进集体”。

“在居家养老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困境老人的吃穿都不成问题,但打理不好自己,人老了以后,脚指甲会弯到肉里,老人家自己剪不到,就需要我们的志愿者上门服务,为他们剪指甲、理发、做饭,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更高。”李晶表示,发现此类问题后,她聘请专业社工、护理技术人员、康复师上门给老人提供康复和护理指导,拍摄全家福,制作联系卡。截至目前,孝康已与1925位困境老人建立长期援助关系。

2018年春节前,李晶的团队来到了瘫痪在床10多年的满坪镇山庄村祁爷爷家,为祁爷爷送去了轮椅、棉被、衣物、日用品等。“我们去看老人那天他就不断地在说现在党的政策真的好,那一天我们看到了老人满足的笑容。”李晶说,为了让很久都没外出晒太阳的老人呼吸到新鲜空气,志愿者把祁爷爷抱到轮椅上,推着他到那条走了一辈子的巷道里晒太阳。不久后,祁爷爷便离世了。

那次的探访经历让李晶深深体会到因病致残多年无法下床的老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为此,她先后筹资76万元实施《陪您一起晒太阳——民和偏远山区困境老人援助项目》,为民和县古鄯镇、满坪镇等18个乡镇的540名孤寡、残疾等困境老人发放了轮椅、拐杖、棉被等辅助器具和生活用品。该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志愿扶贫50佳”。

“陪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老人来说更重要,他们需要嘘寒问暖。”李晶表示,刚入住养老服务中心时,许多老人都会感觉到“被抛弃”,但住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很快便融入了进来。现如今,住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每次遇到她总会跟她“吐槽”周围的“小伙伴”,“李家阿奶今天和王家阿奶拌嘴了,就因为……”“今天食堂的饭特别好吃,吃出了我年轻时候的味道……”老人们围在李晶身边七嘴八舌,就像他们还住在农村的巷道里一样,大家聚在一起说家长里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10年来,李晶走遍了民和的各乡各村,还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的营养、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截至目前,民和县、甘肃省文县等多个地区的70余名贫困学生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得到了爱心助学金;10年来,每年冬季她都给留守儿童发放棉衣、棉鞋等过冬物资,受益儿童达10050人次。她走访专家,开发教材,实施了《留守女童安全保护项目》,让民和山区19个乡镇的3500余名儿童及其监护人、一线教师参与并受益……这一串串的数字背后,是这个80后女孩对孩子们成长的用心守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10年时间转瞬即逝,从要帮助他人的“小萌芽”到破土成长的老年公寓,再到孝康老年服务中心,李晶始终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实、做细、做足养老工作。

“每一个老人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通过爱老敬老,李晶用自身行动书写爱与责任,也将爱心播撒在湟水河两岸,滋养一代又一代海东人传承发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来源:海东日报


发布人:002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