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能养十儿女,十儿女难养一母”,“养儿防老”,“女儿没得到钱,就应该儿子给父母养老”,这些都是经常在农村看到的情况,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可以说跟儿女的经济条件没多大关系,只要子女一多,反而老人养老成为问题。
比如这家的情况,老大说“不能老让我们一家养着把,应该轮流来养”,老二说“我们家2个孩子已经都快养不起了,压力太大,怎么还能再养两个老人,让有钱人养吧”,老三说“我们两口子还年轻,没有孩子,但是都要上班,没人在家照顾父母啊”,老四说“我们虽然赚了些钱,但是没有一分是父母给的,老人给你们盖房子、看孩子,你们理应给他们养老”。
最终儿女商量后决定,大家“轮替伺候”,不论有钱没钱,还是工作闲忙,每个家庭轮一个月,再去下一家。这样看似平局伺候老人的方法,对于儿女来说真的“公平”吗?
现在农村老人养老,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其实都是很难做到决定公平,有的家庭甚至为了老人养老而大打出手,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那里呢?其中在农村出现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女儿认为都说养儿防老,那么现在为什么反而让我们女儿伺候养老呢?
这种情况出现也是有原因的,现在农村需要养老照顾的一般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70岁以下的还有行动能力,有的还能下地干活,不至于让子女照顾。那么80岁以上的这部分老人,他们年轻时可不像现在,以前家里七八个孩子很正常。
那时候“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家里不生个儿子是会让人瞧不起的,甚至现在部分农村还是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在以前农村老人对儿子是非常倚重的,父母年轻时赚的钱都给儿子结婚盖房子用了,在现在很多农村也是给儿子买楼、买车、装修,还要帮儿子带孩子,手里有钱也有贴补儿子了。
还有就是老人的遗产,包括宅基地和房子,以及家里口粮地和剩余的财产,都是给儿子,一半嫁出去的女儿很少有回来争夺的,这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规则了,不像城里子女,有时候为了个父母的财产还能打的头破血流。这在以前,女儿如果回来争夺家产,这会让村里人喷的。
但是对于女儿,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的还要很多彩礼来贴补儿子,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可能把彩礼还给小两口,但是多数是不会出太多钱给女儿的。不像现在,很多家庭独生子女,女儿结婚,家庭有钱的,还给配上个车。
正是由于以前的一些原因,在农村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女儿没有得到父母的财产或者遗产,大多数都给儿子了,那么女儿正常来说,赡养父母的责任就比儿子要少,只要父母健康,一半是不需要回来照顾的,除非父母生病,儿子出钱,女儿可以出力,去医院照顾照顾,如果女儿有钱那可以自愿出一些。如果女儿经济条件不好,不出一分钱,也不会被村里人说。
对于这个问题,在农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这么认为,给父母养老,还真有没一个“真理”和“标准”,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无论子女,是不是都应该回馈父母,虽然父母很难把一碗水端平,但是养育之恩,何时报答,难道要等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后悔吗?
以前家庭子女多,父母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也没让谁饿着,你现在就忍心让父母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晚年吗?
我认为,作为儿女,不论有钱与否,对于父母养老问题,应该有钱多出点钱,没钱多出点力,没有决对的公平,都是自己的父母,也不是为别人养的。况且你现在对你的父母的样子,你的孩子都看在了眼里,等到你老了,亲情和孝顺是可以传递的,子女也会跟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