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老人被骗17万,跳江身亡:老无所依,谁之过?
2021-02-01 00:18  浏览:89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21年1月19日,湖南益阳某大桥。

曹迎林脱光衣服,越过栏杆,纵身一跃。

生命定格在62岁。

正值寒冬,搜救过程异常困难。

4天后,曹迎林遗体被打捞起来。

没有浮肿,不拉几,双手合十扣在一起。

他半生孤独,没有子女,妻子是二婚,两人相依为命。

所有生活开销都得靠自己赚。

当清洁工,干杂活,攒大半辈子才攒了17万元。

偶然间,他接触到一家养老机构。


图源:时尚先生杂志

在机构工作人员的游说下,他把所有积蓄砸进去。

原以为能好好安享晚年,不料,被生活狠狠“打”了一拳。

2020年7月,养老机构老板涉嫌非法集资被捕。

就这样,曹迎林投资的钱打水漂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妻子因病入院。

可他连医疗费都交不起。

走投无路,他选择一了百了。

他的死,

像突然爆炸的炸弹,

没留下任何碎片,

却揭开了养老院的“遮羞布”。

一位老人说:

“如果曹迎林的死亡能帮大家的钱追回来,

人们真的感谢他,

但如果追不回来,

他就白死了。”

“遮羞布”背后还有多少个「曹迎林」?

无人知晓,只知“罪魁祸首”直指养老机构。

它看似是老人晚年的“归宿”,实则是“陷阱”。

不可防,更不可控。


2020年夏天,益阳多家养老机构频频暴雷。

据不完全统计,将近6000多名老年人的积蓄一夜清空。

他们大受打击,

轻则内心受到重创,

重则丧命。

丁丽华把毕生积蓄5万元都投到养老院。

当得知这是骗局后,她倒下了。

好在最后被抢救回来,可她说:

“什么都不知道了,跟死了一样。”


图源:时尚先生杂志

蒋建国,是从业30年的物理老师。

今年82岁了。

他自称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唯独对投资把控不住。

2015年,他拿12万投了一个P2P项目,不久后暴雷了。

2017年,他又拿5万在养老机构预定床位。

不料,养老机构也暴雷了。

如此精明的人,最终倒在“骗局”里。

但以上只是骗局的冰山一角,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李有才交了3万元后,机构暴雷。

钱打“水漂”后,她猝死在卫生间。

事后,她儿子发现,存折上仅剩下17.77元。

辛苦劳作一辈子,终于住进养老院。

最后却被养老院扫地出门,无家可归。

而这种“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早在之前,湖南已经发生过多起养老机构“暴雷”事件。

受害人数高达上万人,涉案金额数十亿。

2018年以来,

湖南省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45起,

涉案金额35亿,

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66人。


骗子凭什么如此猖狂?

事实是,只要套路深,方能以假乱真。

湖南某养老机构。

只要缴费3万元,就会获得一张床位,床位费9折。

缴费11万元,便能得到一张“永久居住证”,床位费7折。

总而言之,缴得越多,优惠力度越大。


图源:极昼工作室

而且每年都有利润分红,到了一定年限,本金会还回。

啥也不干就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可怕的是,

这种“套路”不仅出现在湖南,

各个地方都有。

2018年杭州某养老机构。

打着“免费”的幌子行骗,对象是老年人。

只要办张5元会员卡,即可在机构吃喝玩乐。

只需缴40万元,就能享受每年13.5%收益。

这样看来,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交易”。

如果老人中途出意外,就由子女继承。完全不用担心风险。

除此之外,还可以做“投资”。

“炒床位”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床位10万元,老人可获得10%的高额利息。

如果投资20万元,利息提至15%,依次累加,无上限。


还可以把床位租出去,机构返还租金。

如果老人还不放心,那就上实物。

实地参观,货真价实,环境待遇没得说。

谁能不心动?


更何况,老人防范意识很低,有便宜还不占?

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平白无故掉下馅饼。

表面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当老人发现,所谓机构不过是假象后,可能会想到维权,但有用吗?

要么被狠狠打击,

要么老板跑路,

人去楼空。

有位老人向机构老板下跪,求他:

“丈夫患癌,能不能把投资的20万拿回来。”

还有一位孤寡老人说:“我想拿回自己的手术钱。”

老板没有任何回应。

老人一气之下,跟老板扭打起来。

最后被老板划伤了手,鲜血直流。

他们哭喊,求助,可没人看见,也没人关注。

每当悲剧发生,众人举起“正义”的旗帜,高喊:还老人以公道。

可人群消散后,又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老年人”,从不是被关爱的代名词,而是真正的生存危机。

人未走,已被遗忘。


可能有人会说,如此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老人还上当?

我觉得原因有3点。

1,致命套路。

大多数老人都无法逃过保健品骗局。

从相识到嘘寒问暖,环环相扣。

等老人放下防备心,便是下手的好时机。

“养老机构”骗局也一样。

陈忠勇的子女不在身边,

“养老院”是安度晚年的不二选择。

他和妻子特意去考察好几家养老院,可都不满意。

要么太简陋,

要么环境不好,

久而久之,

这件事就搁浅了。

直到某养老院业务员小黎出现。

当时是2015年。

只要有老年人的地方,就有他。

比如公园、菜市场等场所。

一开始,谁也不理会他。但他没有放弃。

继续软磨硬泡,从唠家常到投其所好。

他说:

“您儿女不在这边,

我就是您儿子、您女儿。”

陈忠勇觉得他比自己孩子好多了。

自己孩子一年回一次家,一个月打一两次电话。

小黎不一样。

他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而且,他时不时提起养老院,陈忠勇也不抗拒了。

陈忠勇还主动跟着他到养老院参观。

养老院的位置远离市区,不符合陈忠勇的设想。

但设想终究敌不过小黎的“诚意”。

有一次,陈忠勇妻子身体出现状况,走不了路。

小黎知道后马上把她送医院,照顾得无微不至。

终于,陈忠勇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了。

他拿出11万元积蓄,

投资小黎所在的养老院,

孤注一掷,

没有一丝犹豫。

给予老人足够的爱,便是“行骗”的关键所在。


2,供需失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加速上升。

据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

“十四五”期间,

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进入中度老龄化。

2018年益阳市又有一组这样的数据。

大约有12万60岁以上的老人,热衷机构养老。

但合格的养老机构才161家。

很明显,养老需求和社会资源不匹配。

长时间的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骗子的套路变化多端,但每一种都能瞄准老人的“需求”。

正规养老机构无人问津,

“问题”养老机构横行,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

这也是当下,亟需全社会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3,子女陪伴的缺失。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老年人为什么要依赖养老机构?

大部分原因都是子女无法陪伴身边。

所以不如去养老院专门有人看护,更让人放心。

纵观一些老人被骗的案例,都有个共同点:

子女不知情。

养老机构一旦暴雷,他们只能认栽,还不敢告诉子女。

怕被骂,不被理解,给子女添麻烦。

无奈又心疼。

他们只想花钱买晚年安稳,不曾想,却是一场骗局。

到头来,骗子赚得盆满钵满,老人两手空空。

钱和晚年生活都没了,甚至还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而骗子还在“作恶”,屡试不爽。

可比起谴责骗子的没人性,我们更要思考的是:

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生而为人,谁都想被理解和看见。

于老人,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子女成家立业,要生活要事业。

徒留父母在家,奈何他们的记忆越来越模糊,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总以为,只要给够钱,一切都不是问题。

殊不知,钱只是衍生品,关心才是必需品。

所以我想给大家几个建议。

1,尽可能多点陪伴,按时和父母打电话,聊聊天。

2,加强父母的防骗意识,多科普下防骗常见手段。

3,引导父母凡事多征询子女的意见,给他们多点耐心。

4,密切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我们固然痛恨骗子没有人性,但愤怒没有意义。

一如曹迎林选择投江,

他用性命激起最后一点点水花,

就是为了警示世人。

如果我们还不重视,将发生更多悲剧。

有句话说:

“这个世界,

曾经是他们的。

他们要去的地方,

也将是我们要去的。”

现在的他们,也是未来的我们。

作为子女,要多给予父母关怀,看见和理解他们。

最后,大家一起分享,提醒更多人,警惕养老机构骗局,严惩行骗之人。

更希望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落到实处!

作者:凌一



发布人:8c0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