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上门贴心服务
家住厦门的曾阿姨今年63岁,老伴也73岁了,两人的身体都不好,经常要上医院看病,但儿女们工作繁忙,难有假期能回家照顾二老。
曾珊
厦门市万景社区居民
我老伴患糖尿病十多年了
他每年都住院
现在查出来
他周身的神经病变已经三期了
为了不让儿女操心,曾阿姨一有需要,就会拨打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12349服务热线,请助老员上门做康复护理。
厦门市市民养老服务中心接线员接电话
从去年开始,厦门大力推行社区助老员制度,按照每400名老年人配置一名助老员的标准,目前已有900多名助老员入驻525个村(居)开展助老服务,形成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网络。
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助老员服务机制更做到了及时、无死角。在接到曾阿姨的预约后,承接服务热线的厦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就把预约分配到对应辖区,由就近的助老员或者平台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收费也比市场价便宜许多。
理疗师询为老人做康复治疗
服务过程中,理疗师还会把相关照片上传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指定的APP上"打卡",服务结束后,客户可以在APP上做出评价。
王美容
厦门智宇智慧养老服务中心
我们有自主研发的一个欢笑APP
上面可以全程监督到我们老人接受服务的状态
还有一个现场拍照功能
所有拍的现场照片都是有我们平台的水印
也避免了服务人员去造假
从分流预约、上门服务到评价回访的全流程,均可在厦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实现,该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目前已覆盖整个厦门。拨打平台的12349服务热线,除了能预约到康复理疗服务,还能预约到家政服务和订餐服务。
目前,厦门有三十多家敬老餐厅,大部分都是为周边老人提供午餐的食堂,而这家位于翔安区马巷街道的敬老餐厅不太一样,从去年12月开始,马巷街道就率先在这里成立配送中心,协同街道的助老员,启动为老人们上门配送午餐的服务。
早上九点,配餐中心的员工们就已经忙开了。每天,这里的30名员工要负责制作翔安区36个社区、800多位老人的午餐,十点半装好餐盒发车,半小时左右就能送到每个助老员手中。
徐敏是翔安区马巷街道的助老员,接到餐盒后,她就立刻提上,最迟半小时,餐食就能送到老人手中。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办事处助老员徐敏送餐给社区老人
拿到热腾腾的午饭,92岁高龄的陈瑾治笑颜逐开,暖在心里。陈瑾治说,儿女忙于工作,平时中午家中没人做饭,自从有了助老员上门送餐后,自己终于能吃上口热饭了,儿女们也放心了许多。
陈瑾治
社区老人
助老员常常十一点左右送餐来
我马上就可以吃
送过来热热的
饭菜从老年人营养需求入手,合理搭配三菜一汤,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厨师们摒弃了带刺的鱼肉、容易噎着的豆类等,选用的都是适合老年人的食材。
陈惜女
厦门市翔安区敬老餐厅配餐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员
因为(很多)老人缺牙
肯定要把饭 还有肉类
都煮得比较软一点
然后出餐 每炒一锅菜
我们都会试吃
如果有太硬的
我们就会当场换掉
徐敏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办事处助老员
我们会向老人了解
前一天的用餐情况
然后对这些菜品的一些建议
我们第一时间跟配餐中心联系
然后让他们改进
在台湾
养老服务吹起青银共居风潮
近年来,台湾吹起了一股青银共居的养老风潮。年轻人与老年人签订室友公约,同住一个屋檐下互帮互助。
林育如
台湾社会住宅推动联盟主任
因为共居
我们彼此约定一些生活习惯
即便遇到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
都扮演不同的解决角色
这栋青银混搭的公寓内,规划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不仅让年轻人与老年人可以在不同的功能区内搭伙解决生活难题,更是因此增进情感连结,成为彼此生活中重要的伙伴。
除了和青年人共居以外,宜兰头城的老人日间照顾中心的养老服务也很有特色。居住在中心附近的老人,每天都能乘坐专车往返,到了中心后,还有专业社工带领做团体康乐活动。
日照中心其实就像一所学校,老人家们可以到学校玩乐、交朋友。中心里大部分都是失智老人,在音乐的带动下,阿公阿嬷面部多了表情,透过复健,尽量减缓病情。
长兴阿公长年照顾失智的老伴,如今87岁的他体力大不如前,再也无法负荷,才想着把老伴送来日照中心。
长兴
台湾宜兰老
累喔
我自己一个人
要弄给她吃
然后小孩下班后拿饭菜来
久而久之,长兴阿公也爱上了日照中心,他常跟着老伴一起来学习,像是捏陶课等,既能让老人们的手部活动功能得到提升,也能让他们玩出乐趣。
老人照护对于一些家庭而言,是很大的负担,但有了日照中心的帮忙,这些家庭不再孤立无援。
在桃园,还有照服员到家助浴的服务,对92岁的江阿嬷来说,接受服务期间,是难得的幸福时光。
桃园照服员帮阿嬷洗澡
三个人分工合作,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阿嬷。因中风又罹患失智症,阿嬷行动不方便,平时要清洁身体,只能用毛巾擦拭。
江细有
家属
跟以前差很多啦
因为洗了 那个皮肤喔
泡澡都泡到很干净
她也很舒服啊
我们看了也很开心
能一分为二的浴缸,不止方便搬运,还可以应付各种环境,让不同地区的弱势族群,都有机会受到照顾。
游昌翰
台湾照顾服务协进会主任
它的机动性很高
只需六到十平方米的空间
我们就可以提供服务
包含像是家里没水或是偏乡
山地区域有些民众住在工寮里面
没有水没有电的情况之下
我们的宅沐浴车都可以载着水过去
一次热水澡,可以洗净脏污,更能挥别郁闷的心情。对于老年化越来越严重的台湾社会,各种养老服务日新月异,让老人家不只更安心,也更能感受到温暖。
★来源:厦门卫视 《两岸共同新闻》
撰稿:庄心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