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盛世的标准之一就是“老有所养”,朱元璋就把这一点做得很好
2020-12-06 09:30  浏览:17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追求孝顺的中国人,一向把养老视为美德。

北魏时期,为了确保老人有子女抚养,政府率先实行了“养育子女”的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如果囚犯的直系长者年老无人抚养,国家应对这名囚犯减刑或缓期执行刑罚,即使是坐监狱,也一般都是关在当地,不会流放外地,以便他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此外,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照顾老人,可以赦免那些犯有较轻罪行的囚犯。


至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好风气,孩子们不仅要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生活方面确保老人的心情愉快,当时称为“色养”。所谓“色养”,通俗地说,就是养育父母的时候要和蔼可亲,不要让老人不高兴。因此,无论是普通的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到了唐朝,如果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丈夫就该休妻了。

全世界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严厉的皇帝。然而,他的严厉只针对那些奸臣和贪赃枉法的官员。朱元璋在百姓面前是当之无愧的明君。


明《明史》载:

“民始为生者,以其名为不成丁,年十六为成丁,以其名为役,六十为免。”朱元璋制定了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养老政策,进一步确立了与民休养发展的基调。


宫廷命官的言行历来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宫廷命官是否善待亲族,直接影响到明朝的养老风气。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朝臣们养育子女。洪武四年,河南知府徐麟,因母亲年迈体衰,请辞官回京奉养母亲。朱棣没有撤职,而是派他去离自己家乡更近的地方任职。


随后河南右百户张纶向朱元璋奏疏,称自己双亲均已年过八十,故请求调任临濠,朱元璋也欣然同意,将他调到临濠为副千户,官职也升了一级。还有一些官员由于职位的特殊性,需要考虑到避嫌等因素,不能调任到家乡工作。朱元璋在给他们发工资的时候,还会多发一部分的补贴,把这些补贴送到官府老家,让他们的父母养老。


朱元璋对社会中的孤独老人也很慷慨。明律规定:

“鳏寡孤独、笃疾之人,穷困无亲,不能自立,官私应领养,不领养者,杖六十;若应给予衣食,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为使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朱元璋下令各州县都设立了托儿所,收留无依无靠的老人。这并非形同虚设的“面子工程”,到明成化时期,仅京城一所养济院就收留孤寡七千多人。

即使是再混蛋的嘉靖帝,也对“全民养老”这一政策毫不含糊。嘉靖年间,在他的支持下,京城又先后开设了五个养济院,将所有老无所依的老人领养。收养机构收留的老人有三个标准:


第一,收留的老人必须符合60岁以上的收留标准;第二,收留的老人必须是无子女、无兄弟、无配偶、无亲生父母的独居老人;第三,收留的老人不能是早先犯下奸法罪的违法者。那明代“养老院”的环境又怎么样呢?老人家能不能在这里安享晚年?

据文献记载,该养济院设火炕,男女分开居住。院中栽有柳树和槐树,老人可以乘凉,休息。除此之外,还有石磨、水井等生活设施。


每月,老人们都能得到一份足够自己吃饱的口粮,还能拿来做衣服。再者,连朝廷烧饭烧柴烧钱也考虑到了,这些都会折算成现银发给老人。假如老人生病了,官府就会请医生给老人诊治调理,并免费提供汤药。

当老人去世后,官府会准备一副像样的棺材,让老人安葬。为安葬这些离异孤寡老人,当地政府划拨土地,专门为离异老人建了陵区。对那些生活在养老院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朝廷也鼓励他们尽其所能,尽力而为,享受国家给他们的福利待遇。


发布人:d05e****    IP:101.229.1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