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人在“为什么要生娃”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我难以认同“是为了养儿防老”,拒绝喝下这碗古早味的鸡汤。
不能否认这是种美好的理想,只不过现实往往是:
那些念着养儿防老的人,对孩子要么一味给予、要么索取无度、要么标榜付出,最终多半难逃养老防儿的命。
1. 边溺爱,边抱怨
一味给予的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地爱,即使儿女已经成年甚至成家,在他们眼中仍然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常常难以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即便是不合理的,也照单全收。
邻居家请了位保姆,闲时聊到她家儿子,言语间满是宠溺。虽说三十多岁了月收入也不低,可连请女朋友逛街吃饭都是保姆阿姨买单,舍不得儿子花钱。等到谈婚论嫁时,儿子提出买房的首付和月供都要父母来担,否则就不结婚,老人家也抱不上孙子。保姆阿姨一边抱怨,一边就又和老伴筹划着如何打拼,准备为孩子的幸福奋斗终身了。
其实,孩子的不懂事是父母惯出来的,他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帮衬,认为理所应当,并吃定了他们会妥协。
他们以为这样的做法能够换来孩子的感恩,怎料到竟培养出一头白眼狼,反噬自己无法颐养天年。
一味给予的父母期望养儿防老,却防不住子女榨干血汗钱。
2. 不付出,只索取
索取无度的父母,总觉得给了孩子生命就是最大的功劳,子女就应该孝敬自己,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他们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甚至是提款机,却从不检视自己是否尽到应有的责任,给予子女理解和支持。
最近有则普法案例引起热议:“一对靠低保生活的夫妻,生完二胎几年后,因为没有能力养好,便想让自己22岁的大女儿帮养弟弟,并把强烈反对此事的亲生女儿告上了法庭。由于法律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故法院判定父母胜诉”。
可叹,总有父母不仅指望女儿负担养老,还要她化身“扶弟魔”,丝毫不考虑其现状与感受。就算孩子有相应的能力,面对如此不近人情的父母,除了提供经济上的补助,还会有多少关怀和照顾呢?
他们以为法律赋予自己被赡养的权利,未曾想表面是赢了官司、内里却输了真情。
索取无度的父母指望养儿防老,却防不住子女不念骨肉情。
3. 先付出,盼回报
标榜付出的父母,隐藏得更深,却存在得更广。他们嘴上说着对孩子无私奉献,实际内心还是期待有所回报。他们或许都不自知,这种付出其实是有条件的。
朱雨辰妈妈曾自述“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完全没有自我”。儿子上学,她亲自铺床,担心舍友打呼,怕招虫子差点烫死窗外的常青藤;儿子拍戏,她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熬梨水,如影随形给他温暖的厨房;儿子恋爱,她每段感情都干涉,恨不得找个“新的娘”而非新娘……她不晓得,无微不至的照顾变成无孔不入的掌控,一旦儿子拒绝,妈妈总会说“我付出这么多,你真的忍心吗”,强烈的负罪感使朱雨辰至今无法摆脱这令人窒息的爱。
原来,这类父母装裱起来的功德,早已暗暗标好了价格,子女背负这沉重的债务,被迫用一生来偿还。
他们以为把孩子拴在身边是最大的回报,殊不知束缚使之更加向往别处的风景,两代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标榜付出的父母盼望养儿防老,却防不住子女怀有逃离心。
4. 爱的路上,别当玄奘
无论以上哪种类型的父母,可能都很疑惑:自古流传养儿防老的真经,为何落得养老防儿的下场?
先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的口头禅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这是他们练就的“紧箍咒”,幻想能够操纵下一辈的人生。
孩子毕业后想去外地发展、追寻广阔天空,他们阻拦;子女成家后想过二人世界、享受自在轻松,他们不满……
只要不符合父母的规划,便祭出这套咒语,再冠以不孝之名,试图道德绑架、一招绝杀。结果却是:被溺爱的无所谓,被索取的不理会,被压迫的阳奉阴违。
他们没意识到,玄奘尚且未领悟“你养我大”的真意,悟空又如何体会“我陪你老”的道理?
欣赏一句话:“亲子关系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深厚的缘分”。这,才是我们应当信奉的真经。
而养儿防老的思想,却是父母制定的“潜规则”,限制子女的可能性。以此为出发点定义的亲子关系,自然是不对等的。
若父母终其一生寻求的,是一种失衡的生命连结,并且不容置疑,那么当孩子不再认可传统的尽孝标准,想跳脱预设的人生框架时,或将不留余地。
这条取经的道路,本应是双方共同的修行。亲子间不止是师徒,更是同行者。只有彼此信任、互相照拂,才能相伴成长、修成正果。
5. 欣然养儿,淡然养老
北大才女赵婕写道:“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为人父母,养儿的态度反映出认知的高度,养老的心态决定了人生的姿态。
请为自己积累丰盈安度的资本,也请理解孩子应有各自的选择。如果能够相伴,我们喜闻乐见,共享天伦之乐;如果他欲高飞,我们给予支持,作他坚强后盾。
毕竟,亲情并非等价利益的交换,也不是固定收益的投资。所以无需多加指望、过分强求,只需放平心态、行稳当下。
不要为了养儿防老而生娃,而要见证生命、陪伴成长,你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也大可不必算计养老防儿,而要用心培养、言传身教,你待自己父母的模样,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相信孩子吧,当你已尽力浇灌他童年富饶,又何惧他会放任你晚景凄凉呢?
愿我们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拥有暖心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