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50万,养老院比你靠谱”68岁老人存钱养老,却被一现象劝退
对我国而言,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主流,一是因为它最符合中国人的心情;二是养老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看到一些网友说,他们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好几家养老院,但是大部分养老院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一般的养老院环境差,味道大,饭菜又不好,只是为了达到“活着”的标准;
有条件的养老院,环境可以,还有医疗条件,缺点是价格问题,很难推广。同时也存在攀比现象,并在老人家的脸上显露出“孤寂”两个字。
赵奶奶年轻时就很强,可现在年纪大了,空有一儿一女,却没有什么可心的去处。
赵奶奶与小儿子的矛盾在于儿媳怀了二胎,还让她带。大孙子是赵奶奶一手带大的,现在他四岁了,终于熬到了幼儿园,赵奶奶以为自己的好日子终于到了,不想此时,赵奶奶就怀上了孩子。
抱着他的大孙子,赵奶奶几乎没有睡上几个小时,有时晚上起来上厕所或盖被,就再也无法入睡,搞得自己神经衰弱。
而如今,大孙子每况愈下,儿媳也会毫不避讳地说:都是外婆惯了。这句话使赵奶奶心里不好受,又无可辩驳,她确实对孙子比较宠爱。
正当赵奶奶以为好日子来了,自己可以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样逛公园、做健身操的时候,却因为这个二胎问题,谈崩了,似乎抹杀了之前的一切。
赵奶奶与大女儿的矛盾在于学区房,说白了就是钱。赵奶奶老伴去世时,留给赵奶奶一笔钱,不多,但也有十一二万。
大姑娘要管赵奶奶借这笔钱,给自己的孩子买学区房。赵奶奶说这是自己的养老金,动不了。会给女儿两万,不用还,但要全拿,不行。
赵大娘的大女儿经济状况一般,夫妻俩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也不高。赵奶奶担心这笔钱拿出来,真是没用。
可大的女儿说,赵奶奶正一心向着自己的小弟弟,对自己的冷淡非常。连女婿也对赵奶奶颇有微词,但赵奶奶都承认,钱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最后,赵奶奶的大女儿没有买学区房,孩子就近分配,上了一所很不理想的中学。此时,大女儿与赵奶奶结了仇。
想起来,想想,赵奶奶咬牙切齿,把老家的房子卖了40万。手握着这五十万,赵奶奶心里有底,选了一家养老院,搬进去。
然而,疗养院并非如工作人员描述的那么好。四个人吃得很差,但这并非赵奶奶最关心的。
原以为四个女人一起生活有个伴,现在不用带孩子充裕的时间,和同龄人聊天。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四个女人凑在一起,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她们不是来找赵奶奶聊天的,而是来吵架的。
幸好隔壁房间有一位老人,和赵奶奶很谈得来,二人也算是个依靠,是个伙伴。遗憾的是,赵奶奶的心情刚刚回温,这次伴儿就去世了。
这次赵奶奶打击不小,昨天聊得很好,今天人就没了。邻家奶奶离开后,赵奶奶就发高烧了。
好景不长,赵奶奶一步一步地融入养老院。在这位住在这的老人口中得知,这个疗养院里经常有人死去,她们已经看淡了,奇怪了。
接着,赵奶奶自己摸索出两家养老院的弊端:对于没人拜访的老人,疗养院人员就会习惯性的漠视,甚至克扣欺负,应有的基本权益难以保障;
有拜访的老人,会向没有人拜访的老人炫耀,没有人拜访的老人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伤心。但是实际上,在疗养院里,往往是一动不动,一动不动。
原来原来来到敬老院,儿女们都不赞成,儿子过来帮忙安顿时还说,什么时候不想住,就回去。
那天赵奶奶亲眼目睹另一位新婚夫妇去世,赵奶奶当天晚上就收拾行囊。可是第二天早晨,又反悔了。
赵奶奶不想回儿子家,过了三、三年就带着孩子熬上三五年,她想自己也许都没有活上三五年;
她也不能去女儿家,一是当初自己说要靠儿子养老,二是她怕女儿、女婿的心结没有解开。
最后赵奶奶决定慢慢的去维持亲情,但是养老院,要坚持住。本人现在可以生活自理,只是怕独自生活有意外,身边每个人心里都踏实。
再看敬老院的其他手脚都不如自己好好的老人,赵奶奶想,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总会适应的。
不仅在我国,养老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现在最好的方法是,做好自己。
学会珍惜自己,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人们老了,最怕失去健康。久病在床前没有孝子,况且病着要依靠别人,不但自己的身体受罪,心里也不舒服。假如遇到不孝的儿女,真会落得老无所依。
即便居住在养老院,无法自立、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待遇、心态也有很大差异。
中老年以后,抛开功名,以健康为先,才是活得真正洒脱、明白的人。
手里的钱要老了,同时又尽力兼顾亲情
年少欠的债,老了也要还。卫生、经济、亲情都是。
人生在世,把自己的惰性放下,给自己多存一份可以维持生活的底气,不要嫌弃金钱的铜臭,关键时刻能救命。
与此同时,在亲情方面也多了一些“技巧”。父母亲与子女既独立又要互相依赖,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使影响最小化,情之以情感人,平易近人。
预先规划晚年生活,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每一个人的生活,最上心,最关心,最关心的就是自己。
自律者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好规划,养老计划当然也要充分准备,充裕不仅是指经济上,更重要的是感情上。
例如赵奶奶,选择去养老院就有了直面生老病死的能力、应对孤独的能力、选择员工素质相对较高的养老院的眼光。
"养儿防老"的观念已逐渐被时代淘汰,把自己的晚年计划好,早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