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人到老年能够保证幸福的就是有住处,有养老钱,有老伴。有住处可以让自己有挡风遮雨的地方,有养老钱可以让自己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有老伴可以有互相照顾扶助的人,心灵上得到慰藉。
可是生活不受我们的支配,也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安排。就拿人到老年的养老问题来说,我们希望能够老有所依,可是有时候却并不如意,所以人们都在积极想办法。养老传统靠儿女,后来有养老院,再有搭伙养老和抱团养老,如今又时兴了一种养老方式——“托管式”养老。
72岁的刘大爷就是托管式养老的受益者,如今他已经参加了一年时间,感觉挺舒心的。
自述人:刘大爷,72岁,退休工人。
我今年72岁了,老伴五年前因病去世了。对于老伴的病逝,我一直是心存愧疚的。不单单是因为老伴跟着我受了很多苦,还有就是对于她的去世我没有在身边,所以说救治是不及时的。
那天我锻炼回来,老伴已经躺在了厨房,我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但是却为时已晚。医生说是突发脑梗,如果当时身边有人照顾,肯定还有救治的可能,可是一切都不可能回转了。
自从老伴去世后,我心里特别害怕。一是怕孤单,二是怕我自己居住也突发意外,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且我岁数也大了,自己生活也有点困难了,所以我越来越担心我的养老问题。
我先后试过两种养老方式,但都不太理想。
第一种养老:儿女养老。
老伴去世后,儿子就把我接到了家里居住。我知道这是儿子的孝心,可是等真正一起居住时还是有麻烦。
儿子家是两室两厅的房子,我去了后就要和孙子住一个房间。可是孩子作业多,每天都要写作业到十一点,我岁数大了,需要充足的睡眠,可是为了孩子学习,我也只能一边打着哈欠,一边陪着孩子。时间久了,我的睡眠不足导致血压升高,需要服药才能控制。
再有自打我来后,孙子就变得很调皮,总是觉得有我在,他就可以受保护,儿子儿媳妇管教他,他总是顶撞,成绩也有点下降了。
因为房子小,所以我住起来也很不方便,什么去洗手间啊,有时候也很尴尬。特别是到了夏天,多热的天都要穿戴得整整齐齐的。
我住了半年多时间吧,我就要求搬出来了。
第二种方式:养老院养老。
从儿子家搬出后,我就去了养老院。开始觉得养老院也挺好,可是住了段时间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护工有的态度不好,照顾起来不仔细。而且老人多,有时候看着好好的人,第二天却发现去世了,这让我的心里感觉很恐惧,再有就是长期见不到亲人,感觉心里特别失落。
所以没多久我办理了离开手续。
无意中听到伙计老郭说社区开了托管养老,就是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白天由亲人送到指定地点,有专人看护,等到晚上再由儿女们接回家,说白了就像幼儿园一样,只不过幼儿换成了老人。
我去尝试了一天就决定加入了,我觉得这个养老模式真的不错。
早晨儿女们会轮流送我到托管所,白天一天都有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义工照顾我们。不但照顾我们的一日三餐,还按我们的状况开设课程,有书法课,太极课还有象棋课等等。课程设置得特别好,不但让我们消磨了无聊时光,还学习了一门新的技能,这让我们感觉很充实。
等到了晚上,儿女们下班了再把我们接回家。然后儿女们也都排好了班,轮到谁值班,谁就晚上和我做伴。
这种养老模式我觉得真是很人性化,一是可以减轻儿女们照顾老人的压力,二是也让老人们既能感受到亲情的陪伴,同样也得到了最好的看护,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多学一些知识充实自己。
写在最后:托管式养老看起来确实不错,就像刘大爷说的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这样老人也不会觉得孤单,儿女们也不觉得照顾老人有负担。
不过这种养老模式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就是托管式养老肯定是盈利性组织,哪怕是社区会给一些资助,那肯定也是需要个人承担大部分费用的。这就衍生了一个费用问题,老人如果有退休金肯定支付没问题,但是如果没有退休金去住肯定就会有困难,所以很难普及到每一位老人。二就是这种模式的推广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养老模式会依托社区,那这就涉及场地和人员问题,以及托管的费用收入和支出情况,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一旦哪个环节协调不好就会产生问题。
但是总起来说,这种模式为养老提供了新思路,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被人关心和呵护的暖意。不过新生事物的普及肯定会需要时间,我们也期待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