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生在世,养育子女并不是为了养老,但人老了还是要子女照顾的。要是孩子们都不孝顺,那就真不是“生叉烧”了!
街巷里的刘大妈,有一个孩子,年轻时她有些重男轻女。提到自己的儿子,都是满嘴的“宝贝疙瘩”,提到女儿,都是“丫头片”,因此儿女结婚,她自然是要为儿子买房子,而女儿却连陪嫁都没有。但前几天她病了,三个月没回家,回来时画风突然变了,开始喜欢女儿了。
本来,刘大娘住院时,儿子天天说:“妈,我跟太太工作忙,你好好养病,想吃什么就让我妹买,别怕花钱。”但实际上住院三个月,儿子媳妇总共来看她两次。一个是送她来的,一个是办理住院报销的。而且随时随地伺候的都是女儿,付钱的时候也是女儿去交的,因为儿子根本就不肯露面。于是,刘大娘现在逢人就感慨:“住院三个月,才知道儿女哪个更靠得住,哪个多年亏欠女儿。”老人的经历,让人感慨万千。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但是人老了,就得享受女儿的福分。
许多父母心里其实还是奉行着“养儿防老”的老观念,所以家里有孩子,他们打心眼里就会重男轻女。可是,儿子从小被娇生惯养,长大后不懂得怜惜,不懂得孝顺。而且女儿,虽然从小没有受到父母的宠爱,但出嫁后也大多会向父母虚寒问暖。特别是父母生病,老得不能自理,在床上伺候的也多是女儿。
因此,大家都说“养儿防老”,但人老了就得享受女儿的福气。正如上文所说的刘大妈,从小就爱儿子,爱女儿,结果住院三个月后发现女儿比儿子更靠得住。由于,儿子总是向父母索取,而女儿虽然总是被父母忽视,但在照顾老人方面却更细心,更用心。
手背满是肉,父母不能厚此薄彼。
事实上,现在的父母明白了,儿子和女儿都是一样的。说到底,手心手背上都是肉,自己对哪个孩子亲,都不亏,关键是懂得不要厚此薄彼。唯有从小就在两个孩子面前端正态度,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孩子才不会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不受宠爱而心生怨恨。这样,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最终都会有一个可靠的结果。
例如,现在都流行为女儿买房子,就是把女儿看得跟儿子一样重要。儿子结婚买车买房,女儿结婚也要花高价陪嫁,甚至提前买好房子,让女儿有了嫁人的底气。即使父母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在儿女买房时,不偏心,多少会帮些忙,母子二人都会理解父母的苦心,都会愿意孝顺父母。
教育孩子自立,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美好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家长的教育,实际上是“抛砖引玉”。只要从一开始父母的教育就是公平的,三观明确,孩子就不会没出息,不会啃老,不会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