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校园。 路生贵 摄
今年32岁的成林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政府食堂主厨,这个曾经大字不识的草原姑娘,如今已经成为拿着固定工资的“上班族”。成林的转变来自于青海不遗余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
曾几何时,只会放羊的成林因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县城,生活无保障。县上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带来了希望。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毕业证和厨师资格证,并顺利进入县政府食堂工作。不仅成林一人,其弟弟妹妹也参加培训,相继就业。成林家生活的转变是我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缩影。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三五”期间,青海一以贯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群众需求做决策,聚焦民生福祉抓落实,让发展成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进一步提升了青海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来,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五年来,青海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
铺就富民路 让“平均数”更高
纵观过去五年,青海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4元,年均增长36.8%。就刚过去的2020年而言,面对疫情考验,青海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非同寻常、特殊考验之年的好答卷,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6%。
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地处高寒偏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难,尤其早些年,村民住着土坯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0平方米,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这些年,依托脱贫攻坚和村集体经济破零,荷日恒村牢牢抓住牧民群众最拿手的畜牧业做文章,以“党支部+产业+合作社+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兴办了5个实体产业,实现了从“优势资源”到“优势产业”的转变,逐步形成以畜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村集体收益还没细算,估计在130万元左右,村民分红估计7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荷日恒村党支部书记斗格杰介绍。
类似荷日恒村的村庄在青海并不少。对于青海各族群众来说,高品质生活,意味着钱袋子富足。五年来,青海以脱贫攻坚推动富民产业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高,幸福感持续攀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稳定持续的产业是农牧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凭借自身优势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让边麻沟村从曾经的穷山沟,发展成为了全村人均收入达14500元,村集体收入达40万元的幸福窝。
省人大代表、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美好生活靠双手创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是要让群众掌握技术,有讨生活的门路,这样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小康的道路才能走得又稳又好,真正让村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筑牢保障线 让“极少数”更稳
2020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一些企业发展面临困境,职工面临失业风险,朱海斌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2月,朱海斌与所在的青海华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一下子没有了收入来源,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从2020年3月开始,朱海斌通过失业保险领取生活保障金。“我可以领取最多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每月的失业保险金保障了我的基本生活,也能让我更加从容地找到新工作。”朱海斌说。
“十三五”期间,青海累计为3753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64亿元,为655名失业农民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590.86万元;为大龄、超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16.77万元,惠及1980人次。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青海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全省连续5次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增”,第8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两项待遇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截至去年底,青海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二五”末的362.75万人、40.12万人、5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20.48万人、46.48万人、85.9万人,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
提升服务线 让“大多数”更好
“咱们老百姓敢去看病,全靠健康扶贫政策。不光有政策报销兜底,而且还是先看病后收费‘一站式结算’,省了垫钱后报销的过程。住院半个多月,算下来我也没花多少钱。”去年底,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的羊知布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只带了一张身份证,通过就医“绿色通道”办理了挂号、住院等手续。
推进健康青海加快建设,综合医改持续深化,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综合医改带来的益处。
民之所向,政之所盼。持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公平的公共服务,是青海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实体现。
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825个,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一批影视精品走向全国;城市宜居性、舒适度不断提升,广大农牧民告别危旧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砖瓦房;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广大农牧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替代煤炭和牛粪取暖;宽带青海基本建成,4G网络全覆盖、5G加快布局……
教育作为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海推动教育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此,省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广超认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大高校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注贫困生就业问题,建立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就业动态数据库。
回望“十三五”,展望“十四五”,青海将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人民满意的健康青海,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化富有的美好生活。
作者:张多钧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