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陈燕燕 包华 文/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为加强与老年读者的沟通交流,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助力老年人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今日起,海都报及“智慧海都”APP推出“晚晴”专栏,关注养老政策的解读和服务性资讯、老年人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还有潮爸潮妈的故事。
带手机就能看病 您会用吗?
如何消除“数字鸿沟”,让老人安享就医便利?海都记者走访医院,带您体验各种暖心措施
互联网时代,就医越来越便捷,网络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验报告……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智能化就医服务,却成了不少老年人求医看病的难题,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可能得“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
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
近年,福建省各级医疗机构在保证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就医便利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服务,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智能化服务。
而老人们也正在努力摆脱“数字鸿沟”的困境,开启“数字生活”。
我的就医故事
吴依伯互联网医院初体验:“2分钟完成在线复诊”
68岁的吴依伯有高血压,睡眠也不好。2月1日,他一大早就坐地铁,从福州仓山赶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正要排队复诊,导诊的医护人员建议他试试全新上线的“互联网医院”。随后,他用微信扫码进入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互联网医院,看到首页有几个大字“我要看病”“我要咨询”,有功能演示,还有语音提示。他轻轻一点“我要看病”,写上症状,不到2分钟就完成复诊,中医科的余晓琳副主任医师在线开了药。
医生手把手教老年患者注册并登录互联网医院平台
该平台界面字体放大,突出核心功能,方便老人操作
吴依伯结算后,选了中药代煎,很快就能邮寄到家,“互联网医院太方便了!”
医护人员告诉他,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凭借3个月内的线下就诊记录,就能发起线上复诊,还能通过医保在线结算诊疗费、药品费。如果轻微不适,在家就能和医生一对一地视频、图文、语音问诊。更贴心的是,新用户只需简单注册,通过手机号注册与微信号关联,即可快速使用“我要咨询”功能。若要复诊、续方,才需进行医保电子凭证授权激活等标准注册流程。
吴依伯发现,互联网医院还有不少功能,可在线查询处方、心理咨询、预约检查检验,查看门诊、住院记录、健康科普等,还可实时记录血压、血糖、体重、睡眠等,“以后,口袋里多了个健康管家!”
林依姆独自就医不孤单:“一进医院就有志愿者陪伴”
方便老人就医,需要线上、线下一起发力。2日,76岁的林依姆来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看到大伙都在门口排队,核验健康码,她犯了难:健康码该怎么亮?工作人员见了,主动上前引导她到另一条通道:“不用排队,刷身份证就能进!”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安排了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为不熟悉操作的患者服务
随后,林依姆进入门诊大厅,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立即迎上来,引导她在自助机上挂号,又带着她坐电梯上二楼,到睡眠中心看诊后,志愿者又带着她回到自助机旁缴费,到窗口取药。林依姆很开心,“不用儿女陪伴,看病越来越方便!”
“帮老人适应智能技术,也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该院负责人说,在省级机关医院,约八成的患者是老人,为了让服务更贴心,近年,医院在进行智慧化提升的过程中,一直为老人保留着“绿色通道”,不但配备了486名志愿者,轮流在门诊大楼、自助机旁做引导工作,帮老人完成办卡、预存充值、打印报告、办住院手续等一系列操作,医院还推出助老服务,包括咨询导诊、轮椅使用、药品邮寄等。
防疫期间,不少医院把多数号源放到网上,考虑到一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该院特意留了一部分号源,供老年患者现场挂号,还保留多个人工窗口,方便老年患者缴费、打印报告等。
政策解读:消除“数字鸿沟” 让老人安享就医便利
据一家志愿服务中心近期开展的调查显示,仅不到10%的老人独立上网预约挂号,超过一半的老人由家人、朋友代为预约,近四成老人依然选择自己去医院人工窗口挂号。除了不会网上预约,面对医院的各种电子化设备,老人也常一脸蒙。
如何老有所医?去年7月,省卫健委、民政厅等7部门印发《福建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其中,提到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您对养老有什么想法、意见或建议?您的身边有潮爸潮妈吗?欢迎拨打海都24小时热线95060或扫码登录“智慧海都”APP,和我们唠一唠。
编辑:阿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