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是件大事,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难事儿。有人这样建议,说现在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年轻时候要努力加油进城落户,在城市按揭一套房子,到老了,房款还完了可以卖掉房子,那是一笔巨款,可以当养老费了。
这个建议听起来不错,挺有经济头脑的。但愿提这个建议的和看好这个建议的人,多多去践行。反正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赌,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肠子悔青也是自找的。
别的群体怎么样老胡并不是十分关心,但对于农民朋友,老胡还是有几点忠告,也算是提醒吧!三思而后行,是输是赢,也就认了。
这个建议的逻辑是经济账,算法上是这样的没错。但这个账比较混,属于混账。
原因有这几个——
第一,没有考虑农民进城后是以什么样的收入状态生存生活的?假如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又或者是这一年半载,黄了,又一年半载没着落。别说老胡太消极,刚刚说的那些,放在一个农民进城户身上,实在是太真实了。所以,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城里按揭房子,就是在跳坑。
第二,没有考虑社会环境的变化,这就比较有头无脑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几十年中会有多大?不用老胡说大家都很清楚。
如果这点大家还是比较麻木迟钝的话,那老胡就重点讲一下第三点,看看今后社会环境变化到底会怎么样?跟买房有多大关系?
城市,是一个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差不多也70年了。70年前的房子在今天大家眼里,是个什么样子和定位?别说掏钱买,就是白送,未必有人肯接手。那么在高速发展的当下,15年到30年的按揭时间以后,房子的价格虽然理论上可以增长很多,但是房子的价值,只会跌不会涨。而未来几十年后的购房者,是看重价格还是更看重房子价值?这是要思考的。
这些其实还没到痛痒上,真正的痛痒之处,就在于未来国家整体社会结构性调整的方向上。一句话说到核心上,就是富人不再甘愿住进钢筋水泥鸽子笼里,会纷纷选择特别宜居的乡村田野住所。而鸽子笼里面的人,越来越集中在了穷人这个群体。
发生这种大调整的依据是,乡村振兴大政策的实施,今年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好戏连台多着呢。而中国人,不管是哪一辈人,都没有见过乡村振兴以后的样子。这种历史创造性的结果,许多人连想象都想象不来。但老胡确信,未来乡村的美,胜过城市十倍百倍。
时间呢,30--50年,正好也就是一个农民进城按揭房到老了干不动的时候。
结论就是,50年前拼了老命付个首付,几十年活在大气都不敢喘的空气里,到老了,房款还完了,人也需要钱养老了,房子也卖不出去了。
没人抢购的东西,价格必定会下跌到白菜价。因为有钱人的首选不再是城市,而在乡村,剩下的穷人,还会出高价去买一个产权快到期的老房子吗?
再者,城市70年的高速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放慢了脚步,是好是坏,居住在城市的城一代城二代城三代,也有了深刻体会。如果说人们的意识观念开始返璞归真,那么现在就是一个开始。这也正好与乡村振兴开始的时间一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越发展,放弃城市的人就会越多。而首先选择放弃的,就是那些有能力选择,有能力放弃的富人。
所以,30河东30河西。农民在农村几辈子是受穷,拼了命到了城市以后,发现又要受穷几辈子,回头一看,富人原来在乡村。
明白了这些社会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才能对未来看得更清,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