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王阳明:人到六十,后半生有福无福,关键就看能否熬过这4道坎
2021-03-11 18:21  浏览:216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王阳明

繁华过后终是空,人们都说岁月无情,不经意间,人就到了六十岁的年纪,身上没了那份纯真、懵懂,多了一份智慧和阅历。


人到六十,有的是刚从单位退休的;有的不用再从事繁忙的体力劳动了。关于人生五六十岁的学问,明朝有位心学大师很有见解,作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一生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儒学,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

在王阳明看来,人到六十,余生能否安享清福,关键看能否熬过四道坎,特别是第三道坎,那么这四道坎说的都是什么呢?


第一道坎:经济坎

人到晚年,到了退休的年纪,想要安度晚年,就少不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如果人到六十,既不能出去工作,也没有什么经济能力,这时候的衣食住行和医疗健康,如果都需要子女帮忙或是他人帮扶,那么,这后半辈子指定过得不自在,很卑微。


反之,如果人到六十岁了,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或是有一定的养老保障钱,那么生活就会更加独立自主,想出去玩了那就和姐妹们一起去旅游,想吃什么了也有钱去买,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

这样下去,往后余生就能越过越幸福、安宁,也有保障,所以,在王阳明看来,人到六十,熬过经济坎,是以后能享清福的条件之一。


第二道坎:子女坎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王阳明

人到六十,想要后半生享上清福,就跟子女的成长关系密切。

如果子女自甘堕落走上弯路,那么就会给家人带来很多祸端,作为父母,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那么后半生就会过得很操劳;如果子女全都学有所成,早已过上立业成家的稳定生活,也懂得孝亲敬长,那么,我们就能安心地放手让孩子们闯荡,自己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想要余生过上幸福生活,也要先过子女的这道坎。


第三道坎:婚姻坎

“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俗话说“少是夫妻老来伴”,人活到六十,就越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在这个时候,如果夫妻二人相处得不和谐,常常恶语相向,那么,这样的夫妻生活肯定会影响到晚年的幸福和安宁。

所以,王阳明才会说:“智深险少矣”。

人活到一定岁数,就越要懂得爱人的重要性,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言论就当作看不见、听不到,适时地装糊涂,才能让婚姻更加的稳固。


第四道坎:健康坎

人到六十,身体自然没有以前硬朗,这时候人的健康也容易出问题。

如果一个人到了六十岁时,不幸染上疾病,长卧病床,那种没有人陪伴、照顾的感觉,真的会击破一个人最后的倔强,简直是生不如死。


相反,如果人到六十了,整个人看起来还是精神抖擞的,身体康健,那么,晚年生活无疑过得很轻松自在,也能让子女少些担忧。

上面这4点都是源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可以说,虽已过去百年,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依然对今天很有启发意义。


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都是身心俱疲的,精神世界也慢慢的荒芜,而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的本心,可以让疲惫、脆弱的当代人重拾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浮躁的社会中收获内心的安宁、充实和幸福。

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购买~

对于人生的后半场,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发布人:623d****    IP:117.173.3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