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养老金改革能解决资本市场波动的问题?权威人士:中国金融体系有明显短板
2021-04-25 18:31  浏览:70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养老金改革应该怎么改?完善养老金体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居民储蓄结构如何优化?


多位金融业权威人士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迎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改革”分论坛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周小川:完善养老金体系 做好国际经验比较非常重要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迎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改革”分论坛上表示,中国在养老金体系上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做好国际经验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他列举了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及其它养老金体系的比较。


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及其它养老金体系的比较


周小川介绍,目前我国养老金的三支柱分类如下:政府出钱是第一支柱,企业和个人出钱是第二支柱,个人出钱是第三支柱。“第三支柱有很大的潜力,对第三支柱应增强政府和财务的支持,以便更加有吸引力。”他说。


李波:推动养老金改革 可缓解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表示,养老金改革应该成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李波称,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明显短板是长期资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


“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资本或‘长钱’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积累型养老金。”李波称,如果能够推动养老金改革向积累型方向发展,按照OECD国家平均水平达到GDP的126%,按去年GDP数据算,应有100万亿以上的养老金余额,“这是很大的一笔长钱,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金融体系的明显短板,也就是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


提及养老金制度改革,李波表示,我国现在的居民储蓄集中于银行账户和房地产上,结构不够健康。应把一部分储蓄吸引到养老金账户中。养老金账户通过专业机构管理可以做长期资本配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权类资产上。


李波认为,如果要转向积累型养老金,就需要动用一些其他资源来支持过渡期的养老金支付,这是最大的挑战。


“我国的优势是有比较多的资源能够利用,来支持养老金的转型。”李波介绍,一是国有资本的减持,后续力度可以更大;二是国有土地的收益;三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如果国有资本和国有土地收益不够,还可以发一些50年、100年的超长期国债。


李波强调,一旦养老金制度完成了转型,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肖远企:推动个人资金供给 转化为第三支柱养老产品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第三支柱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老百姓金融消费习惯、预期寿命、老龄化程度以及出生率有关系。


“目前我国第三支柱比例非常低。我国储蓄率非常高,广义上可以算作养老金的一部分,但储蓄多以短期为主,不具备真正的养老特征,养老属性比较弱,目前要做的是把不具备养老特征的大量个人资金供给转化为长期的、有养老属性的、有相对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养老产品。”肖远企称。


肖远企认为,现在缺乏长久期的资产,应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可供养老金第三支柱的资金投资。比如,现在保险公司的负债久期一般是13年,资产久期平均只有7年,资产久期和负债久期存在6-7年的错配,这说明缺少长久期的资产。


在肖远企看来,长久期的资金除了可以投资到资本市场外,还应发展长期的债券、更长期的储蓄产品,也可以发展更长期限的理财产品。此外,养老金是公共性的产品,其投资与一般金融产品不一样,一定要保证本金的安全,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收益。(中国证券报)


发布人:383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