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057个字
阅读全文预计6min
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数十年难遇的国庆中秋双节齐报到,机器人常年漂泊在外游子的那颗思家之心,有人早早买好了车票,静待踏上归家的列车,可有的人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没有买到票,又或是工作原因,无法回家团聚。
然而庆幸地是,我们生活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彼此间的联系除了电话,还可以面对面视频通话。随着步入工业4.0时代,人类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不再只满足于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伴随机器人产品的涌现,人类对机器人的期望,不再只停留在科幻片里,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干活”型劳力者,即把人类从繁重且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成为人类的伙伴,即为人类排解孤寂,开展教育培训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干活”型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负责安保守卫的“警卫员”——安保巡逻机器人,负责物流配送的“快递员”——移动交付机器人,以及后疫情时代涌现的从事消毒作业的“清洁员”——消杀机器人,具备无接触体温测试功能的“守门员”——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的情感寄托出现了新的介质——陪护机器人,即成为人们伙伴的第二类机器人,陪护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人类起到“陪伴照护”的作用,其面向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和幼童为主,但也在逐渐蔓延至青年人口。
伴侣型陪护机器人或将缓解“脱单”压力
据2019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单身人口数量高达2.4亿,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例如上海的男女单身比例在1:4左右,有些省市甚至高达1:7。
一个人的情感如果长时间无法找到寄托,容易影响其正向生长。机器人虽然无法像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排解寂寞,主要表现为通过AI技术实现交流对话、唱歌跳舞、情绪识别安慰等暖心举动,转移单身或独居青年的脱单注意力。
在类人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上,日本拥有领先的发言权,在日本已有的类人机器人中,部分机器人拥有“触觉”感应,通过温感系统,可以对外部环境的温度改变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体温;在家务模式下,可以熨烫衣服,整理桌面,清洁地板,甚至能够进行简单的烹饪。
截至目前,我国常见的类人机器人多应用于迎宾服务,在陪护方面有待强化。
未来,替你养老的可能是机器人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面对的尖锐问题有三,一无人照料,生活艰难;二精神寂寞,郁郁寡欢;三、疾病困扰,就医困难。造成空巢老人人口数量与日渐增的主要原因有,一城市生活成本太大,子女无法负担将老人接到城里养老;二大多数老年人恋土,不愿意离开自己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
在处理养老问题上,常见的方式有养老院或者聘请看护人员,但是看护老人是件机器需要耐心的人,机器人在这方面优于人类。程序化的机器人虽然相比人类缺乏真情实感,但是却能在被要求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请帮我打个电话”后,依然乐此不彼。
截至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引进了机器人作为智慧养老新载体并且效果显著。例如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早在2016年就引进了5名机器人“保姆”,又如2019年引入机器人小乐的安徽合肥锦绣社区等。智能陪护机器人具有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等多种智慧养老服务功能,还能化身可移动电视,给老人解闷。
在机器人康养生态林中,Temi机器人是无可厚非的。以医养看护为例,在工作人员对长者进行日常健康量测时,temi机器人将会以“助手”的身份紧随其后,与工作人员共同执行量测工作,最终的数据可直接传输至temi屏幕显示,进而上传至后端系统保存;除了数据测量,通过temi机器人的人脸识别功能,可进行会员与非会员的长者辨认,对于关怀据点的长者,temi机器人提供多元测量方式,同时在自身托盘中放置测量设备,让长者可随时测量并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数据。
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如野草般疯狂迭代下,机器人或将成为主要的养老载体。
陪护机器人或是孩子的“第二父母”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6%的空巢家庭,将近7000万的留守儿童,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也偏少。为弥补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许多父母通过聘用保姆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学习辅导,但是在知识获取上,传统住家保姆的儿童照顾主要以自身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科技教育,同时施暴现象频发,给传统住家保姆市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而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可以借助网络打破空间的界限,营造一种更有科技感的陪伴体验。陪护机器人能弥补孩子孤独成长的遗憾,具有情感替代作用,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父母工作和家庭难以两全的矛盾。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是传统机器人的细分升级产品,在儿童教育、儿童场景式陪伴以及儿童安全监控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辅导,人际互动以及安全监测等功能,陪伴儿童学习、娱乐。
相比于传统住家保姆,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AI技术支持,能够提供最新的儿童教育服务,同时起到场景陪伴、智能监控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家长在第一时间获取儿童信息,随着智能化家居、电器的不断渗透,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能够与整体智能家居一体化管理,起到更加综合的服务效果。
在致力于智慧教育服务的企业中,据科大讯飞2018年财报显示,仅教育领域方面的收入就高达21亿人民币。其中在教育领域细分出来的包括学习陪伴机器人如阿尔法蛋等在内的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收入就占据了人民币20亿左右,间接反馈了教育陪伴机器人暗藏的巨大市场潜力。
关于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前景,伴随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将为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提供更流畅更加体系化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的产品竞争力,同时80、90后消费者更加青睐科技带来的服务,有望提高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在国内的需求规模。
但是,由于儿童还处于成长期,因而在功能上,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更注重于娱乐和教育,教育陪伴机器人的难点在于情感的交互和内容的生产以及机器人的自学习能力。要想让儿童智能陪伴机器人真正实现市场规模化应用,需对机器人重点进行情感交互及自我学习技术实现上的难点大扫盲。
陪护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陪护机器人领域技术还不成熟,投入大,商业落地难,多数仍在研发、试验阶段。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陪护机器人将被赋予更多功能,既能够完成家政服务、进行身体监测、康复护理,又可以聊天娱乐,还能控制家电,预约就诊挂号等。
通过智能感知系统,结合语义理解、图像自动识别、深度行为树分析模型等技术,机器人可根据用户的表情和手势指令提供相应服务;通过主动识别并学习陪护对象生活习惯,可体察人类情感并建立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把陪护机器人与社区、养老院和医院有机联合在一起,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一对多”的新型陪护模式,帮助患者、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利用科技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编者手记
受技术限制,陪护机器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外部环境的改善上,要实现心灵上真正的“老有所依”,还有一段漫长的岁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应该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让年迈的父母乐享含饴弄孙之乐。
素材参考来源于
中国产业信息网、智能制造网、百度文库、豆知等
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