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了妈妈后,情绪稳定就成了我的一大向往,所以一直对如何做到情绪稳定很感兴趣。
看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沟通力》时,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情绪来自未被满足的需要”,当时于我而言,这个观点就像一颗珍贵的种子被我放在了心里,想着随后顺着情绪/需要这个角度找书看,估计能有收获。
于是就找到了这本《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是一名西班牙心理学家写的,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关于情绪/需要这对词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非常详细的解释。
“情绪来自未满足的需要”,书中从不一样的角度从新诠释了“情绪”和“需要”这两个关键词。
情绪/感受:
1、几千年来,我们都把自己的情绪归因于外在事实,实际上情绪却是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2、每个人都要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何自我负责?就是找到未被满足的需要,而不是把情绪转嫁于外在事实。
这个观点无疑提高了我们对情绪的控制权,我们有办法可以不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3、情绪是有用的,它负责告诉我们,有哪些需要被满足了,哪些需要没有满足。
我们需要回归自己内心去探索,这样可以更了解自己,活的也会更充实富足,而不似行尸走肉般。
需要:
1、人有两种类型的需要,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一样,情感需要也是普遍的,我们全部都需要归属感、需要关注、需要赞赏,有这些情感需要并不是自私、软弱、矫情的表现。
虽然有些情感需要和童年经历有关,但不一定每次都要归咎到童年经历上。
拥有幸福的童年,长大后依然有对安全感的需要,这很正常,这有助于我们摆脱受害者角色。
看完这个解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大胆的承认,我需要认同、我需要尊重,我需要安全感,这并不是矫情,这只是和吃喝类似的人类需要。
2、每个人的需要只能靠自己满足,我们一定要有满足自我需要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的认识,我们会变得更少的依赖外界,获得更多的自由。
和人沟通时,少了强求和期待,多了平和和力量。
我需要安全感、我需要尊重、我需要倾听,但我不依赖你,因为我知道我的感受和需要必须由我负责,我应该且有办法自己满足,就是这种力量感。
所以非暴力沟通也被马歇尔·卢森堡总结为“它教我们如何培养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力量。”
3、每一种需要都有成千上万种的满足方式,当一种行动或者人选偏好行不通时,我们可以想其他办法满足。
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的认识,我相信社会上会减少很多的情感纠纷案件。
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和这个人的关系是满足了我的诸如安全感、认可感等的需要,一旦关系终止,我应该去寻找其他的办法满足需要,而不是继续纠缠,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加成熟,
再次回到那句话,情绪来自未满足的需要。
在沟通或与人相处中,如果有情绪产生,你需要先安抚好自己,不要被杏仁核的惯性操作带走,回到理智,告诉自己“我的悲伤完全是我自己的感受,和你做了什么没有关系。我悲伤的原因在我心里,和我的需要有关”。
做到这一点,至少可以减少对双方关系的伤害,尤其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
事后复盘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当时有哪些感受,我的需要是什么,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会具体做些什么?
每天闲下来的时候,回想一天中产生情绪的情境,重复这些简单的步骤,就像在玩一个自我对话的小游戏。
这个游戏能让我们走出忽略自我的长久痛苦,觉察到自己的需要,并想办法自我满足,情绪自然消失了。
从感觉出发找到需要是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描述不清自己的感受,也探索不到需要,但你要相信,情绪来自需要而需要确实存在,相信这一点,就可以平息沟通中的大部分暴力情绪。
也可以借助书中列举的行动满足需要时的感受清单和行动不满足需要时的感受清单以及人类共有的一些基本需要,丰富我们的情绪和需要词库,能够帮助到我们更好的定位感受和需要。
我读下来,感觉这本书讲的不是单纯的沟通技巧,而是一本引导我们自己和自己深度对话的心灵读物。
读的过程中,心中充满平和、自省和自我满足的力量感。
当你仅仅只是知道了感受和需要是要自己负责和满足的,你就已经充满了力量。
和别人沟通中,你是平和的,不再寻求他人的满足,内心是开放的,不强求的,不计较的,因为你本自具足。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事实、评判、感受、需要、行动、倾听内心、倾听他人等等的探讨,还有大量的非暴力沟通的案例,上面所写,只是书中内容一角。
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安静下来一读再读的书,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