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贵州贵定县:文化传承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4-12-21 16:10  浏览:52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在这里,青山绿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活力相互碰撞。在这里,茶韵飘香、蜡染精美、山歌嘹亮,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成为文化振兴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贵定县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助推乡村振兴,让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茶韵悠长 匠心传承

贵定县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艺传承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庚洪出生于贵定县云雾镇制茶世家,1996年出生的他,肩负着传承“云雾贡茶”制作技艺的重任。毕业后,他尝试过厨师、在工地刮磁粉等工作,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那片茶园。2015年,杨庚洪毅然回到家乡,跟随父母学习制茶。

刚回到家乡学制茶时,杨庚洪深刻体会到了“制茶人”的不易。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他的耐心和技艺。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凭借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摸索学习。


杨庚洪(左二)为云雾镇青年干部进行茶文化培训。赵磊/摄

杨庚洪不仅在制茶技艺上精益求精,还积极开拓市场。一次参观百香果基地的经历,让他获得了灵感,研制出了新颖的“百香果茶”,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这款茶口味独特、冲泡方便,深受大众欢迎。此外,他还不断研究云雾茶的制作新工艺、新泡法,推出了“茶棕”等新款茶,让顾客耳目一新。

作为“云雾贡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如今,杨庚洪已被多家职业学校聘为制茶讲师,传授种茶、制茶等技艺,他培训的学生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不仅如此,杨庚洪也会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干部进行茶文化培训,以此传播“云雾贡茶”文化。

“我希望尽绵薄之力,让‘云雾贡茶’走得更远,把技艺和文化传播开来。”杨庚洪说。他也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制茶人的担当,守得住“匠心”,牢记初心,传播“云雾贡茶”文化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杨庚洪一样努力的制茶人,贵定县茶产业发展成效才如此显著。如今, 全县茶园总面积25.56万亩,涉茶农户 1.68 万户共 6.32 万人。截至9月底,全县茶叶产量10959.9吨,同比增长5.58%。茶园管护加强,茶青产量提升;经营主体整合优化,品牌塑造成果颇丰,以“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两个品牌分别授权企业 15家和16家,培育 37个茶叶企业商标……除此之外,贵定县还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型升级加工企业、招引夏秋茶加工企业等举措,推动茶产业发展。

“现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贵定的优势、绿色、富民产业,贵定将继续探索,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贵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嵩表示。

针尖飞舞 绣美乡村

在贵定县,有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美丽乡村。蜡染刺绣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9 年,怀揣着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理想的陈廷仙,创办了仙轩服饰有限公司,其团队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敏锐地捕捉到少数民族手工刺绣、蜡染服饰等产品在市场中的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平台,为家乡姐妹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通过巧妙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民族工艺,陈廷仙团队不断创新产品款式和设计,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一举措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显著的增收效果,刺绣作品年产值150余万元,带动100名留守妇女就业,平均每名妇女每年增收约1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为了提升绣娘的技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的传承,该公司积极开展多期培训,培训累计达 600 余人次。此外,该公司还加大研发投入,成功研发新产品 30 余款,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培养出了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与陈廷仙一样,贵定花苗记忆绣作坊负责人陈洁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她自幼钻研刺绣,二十余载不断精进技艺并成立了绣坊,免费传授当地绣娘刺绣技巧,为当地妇女提供货品订单,让她们在家也能有收入。同时,她还通过视频平台分享刺绣作品和制作技巧,传承苗绣文化。陈洁介绍:“我自己本身就是苗族,从小接触刺绣,深知这门技艺的魅力和价值。看到很多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来源,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她们在家也能有一份收入。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


陈洁(右)正在指导学员练习刺绣。凌红//摄

陈廷仙和陈洁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大产业,她们用细腻的针法,串联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为家庭妇女搭建起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近年来,贵定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民俗文化工艺品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当地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民族工匠刺绣蜡染工艺品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运而生,这些活动在培育乡村民族工匠人才、发展 “指尖经济”、促进民俗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展览会不仅为当地绣娘和工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和作品的舞台,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通过这些活动,古老的蜡染刺绣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全县因蜡染刺绣产业增收的农户已达上万户,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魅力,纷纷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歌悠扬 传承不息

“好花红哎好花红哟,好花生在刺梨蓬哎。好花生在刺梨树哎,哪朵向阳哪朵红哎——”在贵定县的山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布依山歌。

“‘布依山歌十八调’承载着我们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山歌十八调”第二十代传人罗兰芬动情地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它,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我的力量。”

罗兰芬生于盘江镇大坡寨,受家庭与环境熏陶,自幼学唱布依族山歌,精通“布依山歌十八调”。多年来,罗兰芬带领的山歌队在县内外比赛屡获奖项,用歌声传承布依族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增光添彩。

不仅如此,罗兰芬还担任盘江镇音寨小学和盘江中学民族文化校外辅导员,她每周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布依语和“布依山歌十八调”课程。课堂上,她总是充满耐心,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教起。比如,布依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卷舌音和鼻音,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难掌握,罗兰芬就会通过有趣的口型模仿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她还会用生动的故事来讲解每个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布依语的魅力。

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以布依山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山歌擂台大赛等大型活动,将民族文化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这些活动不仅为群众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他们被这独特的山歌文化所吸引,沉浸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这种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使得布依山歌等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对于游客而言,布依山歌不再只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了解布依族文化、体验当地民俗的重要窗口。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围绕山歌文化开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也深受游客喜爱,进一步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杨庚洪、陈廷仙、陈洁、罗兰芬等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故事,只是贵定县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贵定县将紧紧围绕文化振兴这一核心引擎,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向新高度,让贵定非遗文化传承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刘嵩表示。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融媒体中心)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2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布人:e1f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