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于鹄《题邻居》
随着城市的发展,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了。不过城市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相互不认识,认识需要缘分需要时机,邻里关系会很淡、甚至被忽略,但这也是一个。但在农村由于圈子比较小,一出门,碰到的都是熟人,平时和邻居更是往来亲密,彼此之间仍维持有很好的关系,谁家少个东西,就先从另一家拿去;谁家需要帮忙,另一家总会伸出援手;谁家有好吃的,也会分享给另一家。像当年那位单身老人,住邻家30年,与邻居亲如一家人,不分你我,那份暖暖的人间真情,让旁人看着都窝心。甚至这位邻居家大嫂还表示:我给他养老送终。
暖心的邻里之情
故事发生在河南省西峡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曾有一位大爷姓张,因无儿无女就一个人生活,日子过得贫寒,就算房屋坏了,也没钱修理。之后有一个姓曾的女性,当时她刚嫁人,分到了三间土瓦房,张大爷知道后就问曾大姐的丈夫,能不能为自己提供一间房子,让他居住。这两口也是个热心肠,且考虑到还没有孩子,就答应让张大爷搬进来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爷还比较年轻,50来岁,处于壮年的他胃口比较好,而曾大姐两口子当时有8000元高息贷款,张大爷的到来,给他们造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不过两口子没有怨言,努力了几年,把贷款连本带利的还完,一共还了大约15000元,之后他们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经济更加的拮据。
张大爷人很勤快,会出去找活干,当年一天能赚3元,据曾大姐后来反映,张大爷一出去干活也没空手而归过,且劝他们多种点香菇,因为当时他们村上生活条件都很差,大家都在种植木耳,种植香菇的却很少。由此可见,张大爷是一个挺会谋生的人。
渐渐亲如一家人
在张大爷的建议下,曾大姐两口子除去种植木耳,还多种了香菇,收入因此慢慢好转。此时的张大爷就没去给别人干活了,当然他也没闲着,改成了帮曾大姐种香菇和带孩子。
家里有了一位勤劳的老人,曾大姐两口子的日子也更加的热闹和安稳,走出去,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一个单身老人,还以为他有有儿有女,有亲孙儿孙女抱呢!实际上,曾大姐的孩子也早已把张大爷当成了自己的爷爷,上学回家都会问他一句:“爷,你咋样?”
张大爷就这么和曾大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亲如一家人。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村里慢慢也铺了路,加上他们都勤劳本分,经营起了农家宾馆,经济条件越发宽裕,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不过张大爷也渐渐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两年前他因不舒服住了院。曾大姐在忙碌之余就过去照顾张大爷,把他当父亲一样的孝顺。
生活在一起30余年
如今张大爷82岁,上了岁数干不了活了,没事会到景区凉亭里坐一坐,抽上几锅旱烟,和村上的其他老人聊聊天,给游客指指路。而他和曾大嫂一家生活在一起已有30余年,早已经变成了一家人。虽当初曾大姐留张大爷下来住是因为还没有孩子,房间也是空着,但多年来早培养起了一份责任和情感,即便有了两个孩子,也不会再让张大爷离开。
为此曾大姐表示,以前张大爷给她干什么活都不要工钱,虽张大爷和她没有血缘关系,但也跟自家的一样亲。平时张大爷一直给她带孩子,就算他不能再帮忙,以后也不会少他一碗饭,新房盖起了照样留给他一间。
乡里干部看到张大爷老了,曾动员张大爷到养老院养老,可如果人间有情,没有哪一个老人愿去养老院。所以张大爷表示:“我有家,过得挺好的,不用麻烦政府。”曾大姐也公开说过,张大爷尽管在她家住着,老了,她会给他养老送终。
结语
孤寡老人是弱势群体,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无儿无女,或没能得到孩子的养育,老无所依是一件十分可怜的事。这个世界可以冰冷,也可以很温暖,就像张大爷和曾大嫂,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却因一份亲情,而亲密如一家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需要一份爱,当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如果可以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个世界将会更温柔。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