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威海打造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 将服务项目扩展至262项
2020-12-23 17:03  浏览:79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3日讯 12月23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等介绍“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威海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日益规范……民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将支出型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赡养费计算额度降至全省最低,最大力度放宽困难群众家庭财产条件和大病重残单人保政策。社会救助标准在稳步提升,2020年,威海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87元和588元,较2015年提高近一倍;社会救助网络不断健全。纵向上,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网,在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照800户以下的村居配备1名,800户以上配备2名的标准配备民政协理员,配备264名镇街专职民政人员和2750名村居民政协理员。横向上,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与公安、人社等14个部门联网核对。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对全覆盖,与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4家保险机构全部联网,建立41类96项数据的精准比对机制,精准认定、精准救助;社会救助能力不断提升。率先实现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覆盖,将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镇街,同时,依托“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进行统筹,避免重复施救、多头救助。加大特困供养保障力度,整合全市32处乡镇敬老院,投入7亿元,将其打造成为14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让特困对象与社会老人享受同等待遇,非自理特困集中供养率达78%,为全省最高。同时,在全省率先集中收治特困对象中的重度精神病人,试点收治低保重度精神病人,实现“救助一个人,解放一个家庭”。

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一体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将服务项目扩展为生活服务类、生活咨询类、政府购买服务类和紧急救助四大类262项,目前平台加盟企业3300家,入网居民82万人,其中老年人66.5万人。同时,为致力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威海打造了72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设社区食堂和老年助餐点46处、453处,日均服务万名居家老人。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全面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3岗18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年平均薪酬达到5.6万元。城市社区工作经费按照每千户每年3.6万元、总额不低于6万元标准核拨;目前,威海累计投入1295万元扶持各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市、区市、镇街、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场所数量达到311个,覆盖率全省最高;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打造品牌公益项目171个,创建“党建带社、以社管社、社社共建”培育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威海共有60人获评威海和谐使者,16人入选齐鲁和谐使者,为全市符合条件的1038人次发放一次性社工考试奖励资金147.3万元。启动2020年度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公益创投活动,出资30万元实施12个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示范项目。

在专项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方面,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每年举办公益性海葬活动,对选择海葬、树葬、壁葬和不留骨灰等葬法的逝者亲属,进行补贴奖励,并对基本殡葬服务费免除对象覆盖范围进行扩大;为提高婚姻登记便捷程度,取消13个婚姻收养登记中的证明事项,将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县级。自2020年8月1日,在全市实行婚姻登记“市域通办”,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闪电新闻记者 肖梦凡 报道


发布人:f03c****    IP:120.244.8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