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第一周刚刚过去,自5月12号上海公布养老金调整方案以来,又有7个省和自治区集中在本周公布了具体的调整方案。我们看到,随后7个省份的方案并没有借鉴上海的调整方案,取消与缴费年限挂钩这一项。
虽然八省方案均采取三结合的模式,但是如果我们仅从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单项数据对比的话,各地差距实在是不小!
定额调整部分最高70元与最低31元相差超过一倍、与基数挂钩调整部分相差更大从0.6%到3%达到了5倍、倾斜调整的情况更加复杂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根本没有。所以本篇测评我们先分别比较三个部分,然后再取样几个典型案例来实际试算,综合对比之后,再来看看各地差距究竟会有多大。
一、 定额调整
这部分数据比较简单,见下表:
定额最高的是上海市70元,最低的是江苏省31元。
定额调整的意义在于,只要符合条件那么上涨绝对值就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占比有平抑高低相对差距的作用,占比越大平抑作用越大。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地平均养老金水平来比较占比。那么如果我们用当地的平均养老金水平换算成对应比例的话结论就会有所变化。见下图:
我们可以说,宁夏、辽宁对于利用定额调整来平抑高低差距的作用最明显,而上海、江苏作用有限。并且但看上海上调70元要比较高,但是相对当地平均养老金水平,就不算高的了,甚至可以说属于较低水平。
虽然江苏省在这一项比较中无论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是最低的,但是并不代表江苏省的整体上涨方案不好,我们要看最后的综合比较,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调整上涨的效果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二、 挂钩调整
这部分我们分为两点来看,首先我们看看相对简单的与基数挂钩部分,与基数挂钩就是。。。直白的说就是你原来养老金拿多少,拿的多涨的多,拿的少涨的就少。
横向对比看下图
大多数省市围绕1%上线浮动,而最高的上海市却达到了3%,而最低的是辽宁省,只有0.6%。看来各地对政策的把控和理解还是有所不同,当然更底层的逻辑可能是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养老基金的征缴运行状况相关。与基数挂钩调整部分如果设置偏高,那么就会进一步拉大养老金的高低差距。
第二点,与缴费年限挂钩,这部分的情况稍显复杂,尤其是兜底政策,大家参照下图可能会更好理解。不同缴费年限的典型对比我都已经列举,您参照自己的实际缴费年限做参考就可以了。
在这部分,江苏省的调整优势表现的比较突出,尤其是对于大多数缴费年限正常在30年左右的退休人员。
关于上海市取消与缴费年限挂钩的问题,我的看法依然是不太理解,虽然有网友留言认为养老金在计算时已经考虑过缴费年限的问题,所以上涨调整按比例就好,再计算工龄挂钩属于重复计算,但我认为政策是有导向作用的,社保基金的运行不仅仅靠总量支撑,持续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还是有必要对长缴贡献进行鼓励,不然我们也不会对补缴的政策作调整。为什么取消一次性补缴,就是希望每个劳动者都能长期缴纳养老保险,这样才能让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更加健康。
三、 倾斜调整
养老金倾斜调整影的标准最复杂,但影响人群有限,所以我们列表说明,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表了解。
四、 典型案例
缴费15年,不含各项倾斜补贴:800元、2000元、4000元、10000元养老金各档对比。当然我们这里只是为了演示调整效果,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缴费15年退休金就能达到10000元基本上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把缴费15年、养老金4000元这档的涨幅,换算成当地平均养老金水平比例后,得到下图:
缴费30年,包含合理的倾斜补贴后,4000元养老金上涨比例。包含的补贴包括高龄补贴、艰苦边远地区补贴等。
结论:
经过综合计算,尤其是换算成当地平均退休金比例后,各地相差并不太大,养老金原本水平较低的上涨比例都超过了8%,而特别高比如10000元档的,大多数地区涨幅都不超过2%,其中只有上海比较特殊,对于原养老金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调整幅度都比其他地区要高不少,这也正式因为与基数挂钩达到3%造成的。随着其他地区调整方案的陆续推出,我们将重点关注各地调整方案的差异,从中总结出未来变化趋势,为目前个人的社保参保方法以及养老金规划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