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早期来深建设者成批步入老年行列,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实际服务管理的老年人已超过百万,年轻的深圳迎来了“老”问题。4月20日下午,深圳市政协2021年第二场“委员议事厅”正式开议,现场6位市、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围绕“迈向‘老有颐养’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主题,共同探讨深圳人的养老问题。
深圳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林洁,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姜建军,市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办公室主任梁增昌,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主任廖远飞,市民政局局长熊瑛出席活动。本场《委员议事厅》由深圳市政协主办,深圳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承办,深圳新闻网协办,吸引100余万名网友在线观看。
聚焦现状:年轻的深圳“老”有可为
截止到2020年,深圳市老年人口35.9万,实际服务管理老年人超百万。据测算,到2027年,深圳60岁以上户籍人口将增加到65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0%左右,届时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事业,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当养老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圳其实已经在它的养老服务道路上有所作为了。在深圳,老人凭着手中的一张智慧养老颐年卡,就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券、高龄津贴、长者助餐补贴、免费乘地铁和公交车、敬老优待等多项养老福利。一张小小的颐年卡,背后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整个养老体系全流程的规划及落实。
深圳市龙华区政协委员、深圳龙华厚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深圳市龙华区晚晴苑养护院创始人马静首先细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家底”。目前,深圳市有51家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1000张以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覆盖率均超过80%。
此外,2020年深圳还出台了《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发挥科技助老、科技之城、智慧之都的优势,提出搭建一个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今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通过养老立法方式,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为实现老有颐养提供了法律保障。”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黄险峰补充道。
面临瓶颈:年轻的深圳迎来“老”问题
目前,大部分市民朋友对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养老机构是老人们的无奈之选。对此,深圳市光明区政协常委、深圳祈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宫相全从4个维度打破人们对养老院的错误认知。他表示,“第一,养老是一个主体;第二,专业的膳食;第三,医疗和康复;第四,精神慰藉。从这四个维度理解的话,住进养老院我认为就是一种享受。”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网眼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孙国瑜则表示,“养老关键核心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是一个支撑,社会养老是一个配套,不能本末倒置。”
黄险峰表示,养老服务覆盖范围不仅仅是失能的老人、生理无法治理老人,如何让大部分老人能够有品质的生活,能够优雅的老去、健康的老去、快乐的老去,才是养老服务所关注的重点。想要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介绍,当前深圳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面对“三高”和“三低”困境,年龄高、劳动强度高、流失率高,学历低、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低,导致队伍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
除了人才需求,资金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2019年深圳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报告显示,民生总支出1236亿元,其中教育324亿元,卫健189.6亿元,老有颐养、弱有重扶2亿元,占比0.16%。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房涛表示,“与庞大养老需求相比,这样细分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深圳要在养老方面、制度、标准、人才、科技领先的话,人和钱的投放必须落到实处,而城市的空间也需要与“老”俱进。小到一个台阶的设计,都事关老年人生活幸福的指标。马静表示,“深圳要从土地前期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规划上,为断崖式老人人口的到来做好准备,在未来真正打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的城市适老化空间。”
展望未来:年轻的深圳迈向“老有颐养”先行示范
面对“老龄化”的浪潮,深圳要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做到“老有颐养”的先行示范?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他们的“养老计划”。
房涛指出,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不良商家高价直销床垫、保健品、异地养老联卡、金融诈骗等等,问题的背后透露出了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老年人需要与社会接轨,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对此,房涛建议,可以加快落实中国延迟退休选择计划,提供活力老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参与平台和通道;加快推进时间银行试点,让活力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创建活力老人和幼儿园在一起的托育模式,促进代际交流关爱,建立真情实感人际连接,滋养老年人情感需求和精神满足。
在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帮助老人连接社会的过程中,只有解决前面提到的资金、人才、空间上硬件问题,才能让养老服务真正落到实处。针对人才问题,倪赤丹建议,深圳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实际待遇和荣誉认同感,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规模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员加入养老行业,从而打造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养老人才服务队伍。
针对资金问题,房涛表示,“第一点,深圳要出台关于深圳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优化财政在大民生投入,将老人建设资金单设科目,明确老人投入在民生投入中的占比。第二,组建深圳的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吸纳慈善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养老新局面。第三,构建一个基础研发+成果转让+养老金融闭环生态,让更多丰富优质又便宜的产品真正供给到市场,让深圳的老人老得安心又从容。”
深圳养老服务体系想要真正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先行示范,必须发挥科技之城、智慧之都的优势。对此,孙国瑜反复强调了“智慧养老、科技赋能”的关键词,并针对智慧养老的落实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数据是生产资料的问题;第二是数据资产的信息安全问题。他表示,构建一个覆盖深圳老人群体的大数据库,是实现精准养老服务的重要一环。而保护老年人信息安全,维护家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则是构建老年人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关键所在。
“让养老服务像外卖一样触手可及。”黄险峰还提议,政府应该搭建一个对接养老需求与供应的平台,解决老年人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难题,全面打通养老信息渠道,“在这个平台上统筹老人服务的产品核项目,吸引引导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在这个平台上来提供相对应服务,政府对这些产品和服务进行整体质量把关、整体评价和扶持奖励。”
在听取委员们的建议后,熊瑛回应,作为养老服务工作行业主管部门,民政局积极推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近期也将采取一系列“新动作”。
“首先,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推动街道、社区、小区、长者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每个街道至少建设1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家门口的养老将会变得更加便利可及。其次,今年我们还会继续扩大居家适老化改造范围,试点家庭养老床位,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让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突破养老院的围墙限制,在家中就能够享受专业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第三,继续为1万家庭提供养老照顾能力的支持提升服务,持续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此外,今年我们将会开展全市老年人现状深度调研,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提供精细化养老服务,开展防范养老金融诈骗、智能手机应用等培训,让老年人真正敢用、会用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