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养老金的计算是由统一计算公式的,这是有2005年国发38号文件确定的,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1997年以前参保地个别人员也有可能会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比如说山东省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一)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和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平均数÷2乘以缴费年限乘以1%。
平均缴费指数实际上是缴费指数之和除以实际缴费年限。这里边的实际缴费年限是具体到月的,不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缴费指数等于当年的月缴费基数之和除以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比如说某一年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缴费指数就是0.6。如果说缴费只有6个月,缴费指数计算出来就是0.3。
有的地方社平缴费基数使用的时间是从7月1日到6月30日并不是整年,因此在计算缴费指数的时候,也是从当年的7月31日到次年6月30日的月缴费基数之和。
基础养老金使用的缴费年限,实际上是包含了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的综合年限也是具体到月。
如果说平均缴费指数是一,缴费年限40年,就可以领取40%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像山东省2020年的养老金月计发基数为6573元,这样仅月基础养老金就可以领取2629.2元。
可是如果缴费年限只有15年,而且是按60%最低基数缴费的话,只能领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月基础养老金只能领取788.76元。
可以说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都非常重要。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是全国统一的一张表,60岁退休是139个月,55岁是170个月,50岁是195个月。
人账户余额的形成比较复杂。2005年以前是按照缴费基数的11%划入,当时个人缴费只有3%~4%。2005年以后实施缴费基数的8%。
过去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普遍较低,最初只有一年期银行存款定期利率,后来逐渐提升。现在由人社部统一公布。一般在6%~8%以上。
如果退休个人账户余额有5万元,60岁退休每月能够领取360元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如果有10万元,就能够领取720元,相对是非常公平的。
个人账户的余额,如果领取不完,参保人去世以后可以由继承人继承。
(三)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是由各省市自行制定的,一般跟当地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挂钩。同时也受到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国家还规定了过渡性系数1%~1.4%。相对更为复杂。
如果说平均缴费指数是1,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年限是10年,山东省过渡系数为1.3%,退休可以领取13%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过渡性养老金。可是1997年以后,参保地年轻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过渡性养老金了。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就是退休后我们能够领取到的基本养老金的数额。
(四)补贴补助。
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一些地方还会发放各种补贴补助类待遇。这些待遇全国差别也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冬季取暖补贴,只有北方有,南方是没有的。而且北方黑龙江等地区,由于当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也没有纳入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杭州市是发放固定价格补贴,每月190元。每年的中秋、端午、春节,还有总计2800元的过节费。
(五)养老金的增加。退休以后,养老金不是计算出来之后就永远不变的。养老金要根据国家的正常调整机制,结合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上涨情况年年增加。
近年来,养老金调整都是由国家统一公布,养老金调整的时间、范围、比例、资金来源等要求。然后各省市制定调整方案调整方案,一般包括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
这种调整方式,对于养老金降低的人群增加的比例会高一些,养老金较高的人群增加的比例会略低。能够逐渐缩小养老金的水平差距。
退休后,我们的养老金就是这样计算。可能比较复杂,但是也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案了,未来还会不断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