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 杨铌紫
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重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为导向,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如今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
就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重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72.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6:26:38优化为26:26:4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的较低水平。
去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何保住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企业渡过难关?重庆从“减降缓补”、金融支持、财税纾困、用工保障等方面升级“政策包”,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发放稳岗返还17.7亿元,落实社保补贴21.3亿元,稳定岗位235.2万个,促进23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
此外,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年均增加0.9万人左右,累计达到165万人,每年就业率超过93%。2020年,建立“854(帮青年)工作法”,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3.6%。
2020年,建立返岗复工“六步工作法”,2个月内“点对点”组织近600万农民工“应出尽出”,返岗出行率达98.2%,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援助,截至去年底,76.1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年均增加1万人。开展退捕渔民转产安置“五心行动”,1.04万渔民实现转产就业率、养老保险参保率、技能培训覆盖率、兜底保障率“四个100%”。
社会保障: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
重庆统筹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基本实现,截至今年5月底,重庆市城乡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396万人、583万人和745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稳定在95%以上。也就是说,覆盖城乡、普惠可及、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成。
在制度建设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逐步建立。
从覆盖面上来看,重庆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初次登记工作。建立困难群体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机制,重庆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超龄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发尽发两个100%。2020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300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养老保险待遇持续提升,调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惠及全市406万退休人员。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先后将老工伤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2020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5.9万余人。
同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推动下,川渝两地社保部门签署优化川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流程合作协议,推动关系转移电子化,大幅缩短经办时限;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现结论互认和异地协助认证;川渝两地劳动能力鉴定市区两级实现委托异地鉴定机制;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实现互认,工伤职工就近就医。
医疗卫生:深化三项改革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形势的五年,是医改红利不断释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也是各项工作全面进步、人民健康福祉持续改善的五年。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显示,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优化,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 76.7 岁提高到 78.15 岁、 孕产妇死亡率由 15.3/10 万下降到 9.52/10 万、婴儿死亡率由 5.34‰下降到 2.92‰,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应了人民群众健康新期待。
数字上的突破,是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善抓机遇、坚持不懈、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结束 60 多年“以药补医”历史;建成 4 种模式医联体 299 个,“三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达 25 个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 91.6%;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 52 家,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67 家,医改便民措施连续 3 年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
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全面两孩政策积极效应持续显现,全市累计出生164.65 万人,其中二孩占 40.89%;计生证件跨区县通办全覆盖;建成公共场所标准化母婴室及用人单位母婴设施 1016 处;80.69 万名计划生育奖扶对象、8.54 万名特扶对象纳入扶助范围,累计发放扶助金 60.54 亿元。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两证合一”政策,清理编制并动态调整行政权责清单;审批时限压缩 50.97%,群众满意率99.94%;33 项行政许可事项要素统一,除涉密事项外全部纳入市政府网审平台,实现 3 个事项“川渝通办”。
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幼儿曾“饿着肚子上学”,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吃上热菜热饭,重庆将贫困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按国家统一部署,重庆黔江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纳入国家试点,通过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承担。市级按每生每年120元拨付食堂运行经费,所需资金由市财政承担。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826所,惠及学生约65.5万人,每年中央、市级投入资金约5.4亿元。
其他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爱心午餐、蛋奶等多种方式自主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根据区县实际情况确定,经费主要由区县承担,市级予以奖补。
2018年1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万州区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含已摘帽区县)实施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模式与义务教育国家试点方式一致,所需膳食资金,由市、区县财政按8:2分摊。覆盖幼儿园1887所,惠及幼儿18.8万人,每年市级投入资金约1.3亿元。
从2020年春季学期起,及时调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为12个国家试点县,6个地方试点县,明确膳食补助办法,落实分担资金,严格使用管理。12个国家试点区县和6个地方试点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学校2381所,受益学生791718名,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14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区县的农村学生与2011年相比,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长迟缓率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营养不良检出率平均降低了5个百分点,身高平均增长2厘米。
养老:推进3项重点民生实事温暖无数老人
养老服务工作关乎民生、连着民心。
去年年底,南岸区最大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同辉养老·南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用。与其他养老院不同的是,该中心创新开展“嵌入式”养老。何为“嵌入式”?一是嵌入在老人集中的社区内,方便周边老人前来;二是嵌入到养老机构和医院中,与机构共用一套养老人力资源,既节约了管理成本,服务还更加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增设了美容美发、社区影院、茶艺、老年演播室等个性化特色服务区域。
近年来,重庆养老服务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等3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温暖老人无数。
目前,重庆已建成运营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9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市级财政投入10.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2.4亿元,设施覆盖率从2019年初的38.9%提高到97.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助餐、助浴、助医是老人居家养老的“刚需”,按照适度保障、逐步推广的原则,2019年,市民政局在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4个区县开展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试点,2020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推广,其它区县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组织开展“三助”关爱行动。目前,已有12个区县开展城市社区“三助”行动,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助餐上门、助浴到户等居家养老服务。
初步统计,全市开展“三助”居家上门服务的站点达875个,开展社区助餐服务12.6万人次,助浴服务1.2万人次,助医服务30万人次;流动助浴车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服务300余次、7400余人次享受服务。
同时,聚焦特困供养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特困失能老年人这一环,市民政局于2019年明确在北碚、大足、奉节等7个区县试点建设农村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2020年向全市推开实现全覆盖。目前,7个试点区县已全部建成,全市已建成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47家,新增失能护理型床位4500余张,基本实现了失能特困人员“应护尽护”。
住房: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为切实践行“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初心和使命,市住房城乡建委持续加大保障力度,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分配公租房约5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0.96万户,直接惠及约140万住房困难群众,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新市民约占60%。
聚焦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以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国有企业棚户区为重点的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通过成片拆除和修缮加固及改扩建类等方式,对城镇范围内危旧房屋集中、安全隐患突出、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的区域,尤其是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实施改造,对棚户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2787.56万平方米、24.78万户,惠及群众约87万人,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老旧小区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于2018年启动试点,2019年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2020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目前已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42个、337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7.6万户,已完工968个项目。其中,北碚区南京路片区、渝中区双钢路社区等改造提升项目初显成效,群众满意度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按照住建部要求,已组织各区县申报13个示范项目,推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打造的“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
2020年启动实施的729个项目、25.1万户、2275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提前完成年度全面开工的目标任务。2021年831个小区改造任务已启动402个小区,经组织区县调查摸底,全市还有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约1亿平方米。
建立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 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
前不久,重庆日报记者在大足区万古养护中心看到,老人们一边观看电视剧,一边吃晚饭。来自石马镇的失能特困人员王君芳由于平时吃饭咽吞困难,现场照料的护士长赵莉耐心上前,用汤匙一口一口地慢慢喂。
“我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好,平常的饮食比在家里好多了,生病又有医生及时来看。”来自回龙镇的刘学富说起眼前的生活时,觉得幸福满满。
万古养护中心是大足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之一,它集中照护失能特困人员,开展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为贫困家庭搭起“避雨棚”。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实施的重点民生实事。
据了解,针对我市民生领域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依然存在着供给不充分、供给不精准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每年稳定保持并滚动实施好15件民生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事。
截至目前,全市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29件,其中完成总目标任务13件(另有一件纳入部门日常工作,不再纳入民生实事管理),一批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得到解决。
2020年,全市15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四好农村路、贫困区县农村儿童营养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建立医改便民长效机制、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等7件民生实事完成总目标任务。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