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硬汉郭刚堂找到了失散24年的儿子,父子相见,当时怀里抱着的小振振已经比父亲还壮实,而曾经挺拔的硬汉,早已满头白发,一脸皱纹。
二十四年里,郭刚堂穿着破了的衣服,带着打了补丁的寻子旗帜,骑行60万公里一路寻子,走街串巷发寻人启事,骑坏了几辆摩托,搭上了全部家当,支撑他的信念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郭刚堂曾坦言,只有在路上,他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父亲。
以其为原型的电影《失孤》末尾,主人公“雷泽宽”路遇一队僧侣,他问到:“我能不能找到儿子,他是不是还活着”?一位僧侣回答:“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人间亲情,骨肉分离,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郭刚堂最好的年华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脚丈量着土地,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找到他的孩子。很多人都为郭刚堂的精神感动,其在寻子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中最坚韧的意志与爱,寻亲旗帜上孩子清澈纯真的眼神,曾让无数路人泪目。
郭新振最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成为父母朝思暮想的“小振振”,一家团聚。在奔赴聊城相认的那一刻,郭新振可能已经无法唤起儿时念念不忘的镜头,儿时的记忆已经荡然无存,妈妈又粗又黑的大辫子也被花白的短发取代。
郭新振也许没有向父母那样痛哭流涕,而是带着些许激动、陌生和惴惴不安。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他的脚步中,三百公里的距离让他走了24年,才与亲生父母相拥。
人生能有几个24年,郭刚堂却坚持下来了,坚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丢失的儿子。现实中失孤家庭很多,有人疯了,有人自杀了,可是郭刚堂却用行动诠释着“父亲”的含义,走过了大半个中国。期间,他曾与儿子擦肩而过,血缘不得见,血亲不相识。
郭刚堂是一位厚道的山东父亲,在还没有见到儿子前,其就曾说“两家会当亲戚走”,不想一语言中。父子相认后,郭新振表示不会离开河南回山东,养父母年事已高,养父还有病,不愿意离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二十四年的寻找,郭刚堂与其说是找儿子,不如说是看到儿子平安快乐的身影。
父母的爱更加深沉也体现在他们的承受能力上。郭刚堂寻了二十四年的儿子,希望与失望纵横交错,身心何曾不是伤痕累累,他坚持认为只要他多受些苦,儿子的生活或许就会好过一点。郭新振同样有情有义,养父母没有虐待自己,粗茶淡饭把自己养大,亲生父母找了自己24年,各种辛苦儿子必须理解。父子相拥的一刻,融入了半生悲欢离合,也许,此时没有人会比他们更像父子了。
相聚的温情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只是期间的心碎谁能理解,心冷谁来温暖?
愿天下无拐,每个宝贝都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