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并不是今年春节给父母多少红包合适,也不是要跟父母算一算又啃老了多少钱。
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比较严肃,也是为了防止父母踩坑,得跟他们好好谈一谈关于钱的问题。即使伤了感情,也不能伤钱。
故事要从我这两天和父母聊天,他们谈起身边的一件事情说起。
去年一月份的时候,我家邻居和我妈跳广场舞的时候,说起了她投资了河北的一个老板开厂,总共投了十万块钱,每个月付利息1000元,也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月息一分。
好家伙,十万块钱一年的利息就有12000元,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2%。邻居问我妈妈要不要投资一些,她觉得很稳,满打满算已经收了一年多的利息了。
我妈知道这属于民间借贷,利息比较高可能很危险,所以也不敢随便允诺。但是听说老板都是拐弯抹角的熟人,是由于资金周转不开才会找熟人借钱,这利息给熟人赚总比向陌生人借钱好。
我妈告诉我她当时都动心了,好在由于前段时间买车花了点钱,一时间没有凑上钱,这事才不了了之,谁知道今年年前就出问题了。
邻居前两天向我妈哭诉,自己的这个熟人找不到了,听说是因为河北那边疫情影响,破产了人也跑了,现在她已经报警了,可是这钱追回来的概率极低。
我妈一方面庆幸自己没有投钱进去,另一方面感叹想赚点钱怎么就这么难呢!
我听完后,不禁一身冷汗。我以为自己在银行工作,父母耳濡目染也应该有些防骗常识,现在看来,培养中老年人的风险意识任重而道远啊!
最近几年,经常有报道老年人被骗的新闻,总结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么三大案例:
1、高价购买“低级”保健品。
2、养老院骗局。
3、投资“高息”回报。
父母那一辈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现在确实存了点钱。总想着再多存点,给子女筹备婚礼用,帮着小孩减轻房贷压力或者自己规划养老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骗子们嗅到了这里面的机会,因此把目光盯向了这些中老年人。
前两个诈骗手段,稍微有些文化的老年人还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去识别产品真伪,实地考察养老项目。
而最容易让老年人踩坑的,就是很多年轻人都无法拒绝的“高息”回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民间借贷。
年轻人如果被骗了,还有精力和能力去积极追索,实在不行还有时间把失去的钱赚回来。而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老年人一旦受骗,这些钱很有可能都是养老金,损失几乎无法弥补。
因此,我们作为子女,真的应该好好跟长辈谈谈钱,传授一些经验教训,让他们引以为戒。
在我看来,老年人存款容易被骗,问题主要出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确实有理财需求。
老人们奋斗了一辈子,总有点积蓄。习惯了省吃俭用的他们,除去基本的生活开支,还能有一部分盈余。
为了能增加存款,给子女们更多地帮助,老人们也十分迫切的想要理财,可是不管是从知识储备还是行为认知上,总是跟不上潮流,也无法正确的辨别陷阱。
年轻人工作忙,不可能时时刻刻叮嘱着父母,也不可能把父母的资金全部都自己打理,这样也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应该在空闲的时间,帮助老人们学习基础的理财知识,告诉他们哪些产品适合老年人,哪些产品风险性比较低。
一般来说,对老年人而言定期存款、储蓄国债、保本型理财、货币基金等,对老年人而言,是比较稳妥的产品。
第二,年轻人的关爱太少。
当代年轻人都很忙,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节奏的生活下你不忙碌起来就得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社会现状如此,也不能全怪年轻人,说实话很多年轻人也愿意陪着父母,可是年轻人解决当下生存问题更为重要,加上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和父母相聚的时间的确是太少了。
正是由于这一点畸形,让很多骗子抓住了老年人的弱点,把握住了他们的情绪价值,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为了不给自己亲生娃增添负担,父母们也是报喜不报忧。而老年人也会渐渐习惯骗子们的关怀,深陷其中。
时间久了,骗子们逐渐取得了老年人的信任,这个时候再下手,成功简直是易如反掌。
还有一种情况,老人们退休在家消遣娱乐实在太少,有些公司就会开展一些免费游玩,免费看房,免费听讲座的活动,活动时间施予一些小恩小惠。
老人们心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免费”去玩玩,还能得一些小礼品,何乐而不为呢。
殊不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老人们正在一步步陷入骗子的圈套之中,最后也就稀里糊涂地就把钱给交了。
因此,我们要多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近况,即使不能时常在他们身边,也要主动问询。尤其是得知父母最近有什么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帮他们把把关,叮嘱一下注意事项。
始终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馅饼也轮不到自己。
最后,借用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那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大家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
(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讨论,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