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0年学术大会上,由学会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等多机构编写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报告2020:聚焦医养结合》发布。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医养结合策略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
现状与问题:医养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自2013年开启推进医养结合的工作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痛点、堵点。《报告》指出,医养结合目前还存在发展程度不充分、发展水平不均衡、要素支撑能力弱、生态秩序不清晰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概念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医养结合不深入,范围规模内容有限,一些结合只停留在表面;另外数字智慧程度低,公平可及普惠不足,资金短缺支付不足,技术掣肘成本难控,人才不足质量不稳,以及政策落地执行不力,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行业规则亟待建立等等问题也制约着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发展。
未来趋势:医养康养结合深度发展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养老机构设立或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或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或家庭四种主要的医养结合模式。同时,康养服务发展迅速,并逐渐与旅游、地产等产业融合,产生了融合后的巨大产业聚合效应。
从机构向社区居家拓展
社区在未来医养结合发展中的作用将得到强化。社区医养结合是国内面临老龄化形势的新举措,利用社区中的特点,使已有的社区医院从最初的基本医疗服务中跳脱出来,同时将社区拥有的基本养老服务和娱乐设施相结合,这将成为未来医养结合的新思路。
单环节向全链条渗透
未来养老产业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链条,实现三者融合协调发展。养老服务和卫生健康服务的布局将越来越趋同,使得居家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和机构层面的医养结合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会向康养结合发展, 并且发展出更多的“康养+”业态。
数字技术催生全新业态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2亿,到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预计将会达到4.5亿,占总人口的25%~30%。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将一直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数字化开始以其特有的穿透力贯穿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并催生新的医养康养业态。
对策建议: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共同推进
《报告》指出,医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下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点内容和重要途径,一方面,要以政策、金融、人才、技术、数据、资本、运行机制等供给要素,构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框架,加大数字智慧医养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加快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工作,以保障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者获得服务的购买能力。以老年人需求为引导,才能构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云南老年报
责编|昭通市委老干部局 苏芮
【来源:昭通老干部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