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式养老,其实就是两个人抱团过日子,有心灵上的寄托和生活上的陪伴。
这种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或许接受不了这种没有法律保护的同居,有人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既不受婚姻枷锁的限制,也不靠儿女的接济。当下很多老人不喜欢养老院的生活方式,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而空巢老人的心里最希望的就是有人陪伴。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找一个灵魂伴侣过着同居式的生活,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精神上的安慰和陪伴。
我看可以从三方面来看待这一现象:
知己难寻,老了才知道,人最怕的是孤独、寂寞
农村王大爷是一名老兵,因为早年丧妻,子女成家后去外地打工几年才回家一次,大爷一个人守着老房子,虽然有国家养着,生活还算有保障,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里第一个关灯的总是他家。逢年过节时,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唯有王大爷家里冷冷清清,不少邻居都会邀请王大爷去他们家过节。后来王大爷经人介绍认识了寡妇李婶儿,两人情况类似,认识不久后便开始了同居生活,他们互相照顾,一起喝茶,种树,养花。从此王大爷心灵上有了陪伴变得开朗了,和李婶儿每天开开心心地享受天伦之乐,双方子女知道后,也没有明确地反对。因为他们自知无法陪伴老人,这样正好可以解决老人的寂寞和孤独。
志同道合,抱团养老,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现在很多人学习欧美国家的模式,年轻时候就在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规划,因为自己有养老保险,也不需要子女为自己过多操心。找一个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伴侣一起同居过日子,既能打发百无聊赖的退休生活,又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增进感情,这也是享受晚年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每天一起牵手买菜、做饭、散步,经济上不依赖子女,靠着两人的养老金足以过好一个幸福的小日子;生活上互帮互助,分工明确,没有子女和家庭琐事的干扰反而更加悠闲。
宁肯优雅的同居,也不要苟合的婚姻
其实这种“同居式”生活在年轻人当中也不乏存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朋友。她结婚5年,因为前夫出轨,好好的一个家庭闹得支离破碎,最后两人对簿公堂才得以解脱。离婚后的她彻底对婚姻和感情失去了信心,从此变成了一个感情机器人,也不愿再接受任何一个男人的追求。多年后,她认识了一位同样经历的男性朋友,在对方的关怀下才渐渐地打开心灵,但她却不愿和对方结婚。后来两人约法三章后,过起了未婚同居的生活,所幸的是,对方对她还不错,现在两人的日子也算美满。
由此看来,同居式的养老生活确实很美好,但是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1、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决定生活的幸福指数。
拥有共同爱好,双方在一起同居生活才能充满更多欢笑;有更多话题,两人的日子才能长长久久。
2、良好的经济基础决定生活的质量。
经济是同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少人因为他家破人亡,多少人因为他妻离子散,双方相当的经济决定了两人共同的付出质量。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也就很难奢望“同居养老”了。
3、开明的子女决定生活的稳定。
开明的子女会尊重老人的选择,而愚昧的子女却只会干涉老人的生活,他们会出于金钱、人性、环境,安全等因素阻止老人的选择,所以没有子女的支持,“同居养老”也很难实现了。
司汤达也曾说过:“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总而言之,同居养老,我个人认为是件美好的事情,实现起来却不容易,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