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76岁老臣李善长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2020-10-08 16:32  浏览:75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洪武二十三年, 李善长已经77岁,朱元璋一道圣旨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除了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流放至江浦,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等七十多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是明代著名的开国功臣,衷心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开创大明王朝,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更是被朱元璋比喻为汉之“张良”“萧何”的开国丞相。


洪武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封有六公和二十八侯,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朱元璋称赞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另外, 朱元璋还赐李善长丹书铁卷, 免李善长两次死罪, 免其子一次死罪。然而就是这样的皇恩浩荡,李善长也未得善终。

大明王朝建立后, 一些有功之臣或居功自傲、骄奢淫逸, 或心存异志, 图谋不轨, 或功高震主,都被朱元璋猜忌。然而此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李善长,虽有张良之才,有一肚子治国安邦的学问,却没有张良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


反观李善长,他非但没有功成身退,反而变本加厉。

李善长是淮西籍人,朱元璋的老乡。有权有地位之后,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拉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胡惟庸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推荐下,才从小小的知县逐步登上宰相的宝座。

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处处以淮西籍官员利益为先。而淮西集团成员自恃是皇帝的同乡,恣意妄为,同时又排斥异己,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例如,在胡惟庸当宰相前,朱元璋曾说杨宪可居相位,胡惟庸当宰相后听说了这句话,就跟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

本来李善长就对杨宪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无相才”一事耿耿于怀,于是想方设法诬陷杨宪,最终杨宪被杀。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离职休养,朱元璋赐临他濠地若干顷,守坟户一百五十家,仪仗士二十家, 之后,又封他兄弟和子侄为官, 又将他的长子李祺招为驸马。此时的李家人可谓荣宠至极,但李善长仍然贪恋权力,不愿离去。


另外,李善长还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据《明史》载,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之人。“忮刻”是嫉妒刻薄,心胸狭窄的意思。例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罢免了他们两人。同为开国功臣的刘伯温,李善长的亲信李斌贪赃枉法,被刘伯温依法判处斩首,李善长找刘伯温求情,刘伯温坚持处死了李斌。此后李善长不但上奏诬陷越职专权,还撺掇淮西籍官员告刘伯温,致使刘伯温次年就称病归隐。包括《明史》还记载了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有心计而无远识”,这都说明了李善长自私狭隘。

胡惟庸之事并未给李善长敲响警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者很多。而胡惟庸之所以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全赖李善长的推荐,但是朱元璋并未牵连李善长。这件事本应给李善长敲醒警钟,但李善长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洪武十八年, 有人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及其儿子是胡惟庸同党, 朱元璋仍网开一面, 免了李存义父子死罪。这本该向朱元璋叩头谢恩,免其死罪,但是李善长仍然不当一回事。


除此之外,李善长年事已高,无力约束部下,却贪欲不减。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77岁,已经没有精力约束部下的行为,但是此时的他仍然贪欲不减。他想建造府宅,人手不够,居然开口向手握兵权的汤和“借”一百士兵,动用军队可是大忌啊。汤和一经禀报,朱元璋龙颜大怒。同年4月,李善长又不顾国法,为亲戚丁斌公然到各方说情。朱元璋忍无可忍,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将丁斌治罪,而丁斌却供出李存义父子参与了胡惟庸谋反案,几经审讯之后牵连到了李善长。


巧合的是,天象也说主处大臣。

巧合的是,李善长牵扯进胡惟庸谋反一案之时,正好有人说要“观星宿有变, 主处大臣”,更是加速了李善长的死亡。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在胡惟庸谋反案中“首鼠两端,知而不报,大逆不道”判处死刑。而李善长曾经获得的免死丹书铁券,成了一张废纸,77 岁高龄的李善长这才知道一死都不能免, 于是在家中自缢身亡。全家七十余口人, 除驸马李祺和他的两个子女沾了公主之恩未受波及外, 其余全部处死。


而在家天下的皇权思想影响下,本就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皇权之上。特别是王莽代汉,隋文帝取代北周,宋朝赵匡胤取代后周等,这些功臣,权臣取代皇权的前车之鉴,更是加大了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猜忌,更不允许有人功高震主。更何况还是不知收敛,反其道而行之的李善长,他的下场早在大明建国之初就埋下了伏笔。

所以,77岁高龄的李善长,虽然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但是他在功成名就之时非但不功成身退,保全自身,还反其道而行之拉帮结派,更是自私狭隘,罔顾国法。深处宫廷政治漩涡,却没有清醒的头脑,在胡惟庸事发时低调做事,警钟长鸣,接连触犯朱元璋的大忌,最终没有落得善终的下场。


发布人:d4a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