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哑铃妈妈
小陈今年28岁了,她就是不找对象,妈妈反复催,没少跟着上火。妈妈担心女儿,害怕女儿老了没有子女,没人给她养老,到那时可怎么办啊?
小陈却说:“我挣一辈子的钱,还怕没钱养老吗?到老了有钱了,我就去敬老院。”
小陈的想法,确实代表了部分年轻人的观点。这些孩子认为,暂且不结婚,没有子女不要紧,老了上敬老院,一样能养老。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的吗?
恰巧,在我家附近就有一家敬老院,规模不算太大,但也足足有20多个老人。这些老人的生活状态,真的跟居家养老的老人,没有可比性。
其中,一位8旬老人哭诉:年轻时处了个对象,被爸爸拆散了。我就赌气,不结婚,不生子。结果,现在无儿无女,没人给咱养老啊!我住这儿,心里特别的没底,上回生病根本没人管我,我硬抗的!钱在这就是纸片子,光有钱没有用,没人真心对我好。
只想攒钱,老了上敬老院,这些孩子的想法“太天真”
1敬老院里,用钱买不到亲情
亲情里,来自爸妈的爱,来自子女的爱,来自手足的情谊,这些情感都很珍贵,用钱根本买不来。
敬老院里都是老人,大家都很孤独,各有苦衷。想在这里得到亲情,跟同住的人相处的很好,像跟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没嫌隙,其乐融融,那是非常困难的事。
2敬老院里,老了生病,没人贴身照料
有位可怜的老大爷,老伴跟子女去世后,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只好搬到了敬老院里。可是,老大爷越来越不想活下去了。
他说:生病后,总想起老伴贴身照料,想起女儿给端茶倒水,整夜伺候我。现在,他们都走了,我一个人一生病都没人管了,没人贴身照料我,我活够了。
生养子女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人给养老,子女会在爸妈需要的时候,陪伴病床前伺候爸妈,帮忙送终。
但在敬老院里,这些只是走个流程罢了,想得到24小时贴身陪伴,不太现实。
3敬老院里,老人一个人很孤独
人越老,越想体验家庭的温暖,越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越希望能够有亲人关爱自己。这种对爱的渴望,几乎每个老人都会有,就是人之常情。
只可惜,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得到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就算周围的老年人多,但那毕竟不是老人的子女,感觉肯定不太一样。
4想住敬老院,钱存不够,也不行
存钱这件事,属于概率问题。有的孩子觉得,年轻时多赚钱,年老时就有钱住敬老院了。实质上,钱会贬值,钱害可能会意外受损失。
有时候,存钱还真不如“存子女”,做一种情感投资,两手齐下,才能老来无虞。
可惜啊,有些人虽然知道,老了时住敬老院会有苦恼。但是,年轻时仍然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呢?
因为他们很担心,子女不孝顺,有子女都没用!
养老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专家:从小教育孩子“要敬老”,比有钱更管用
①攒钱很必要,“存人”也必要
如果只是担心孩子将来不孝顺,就不生养子女,甚至不结婚了。这种想法显然不对,不理性。
攒钱很重要,存人也有必要。
试想一下,病卧床前时,有个子女帮忙送医,替你买药,能给你倒杯热水,你心里又很踏实,不必担心有人会害你命,这就是一份心安,是金钱给不了的感受。
所以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生育子女,教养下一代,确实很有益处。
②爸妈孝顺,孩子将来大概率是个孝子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爸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为。
爸妈对待老人很孝顺,孩子对待老人也差不了。爸妈对老人打骂怒吼,孩子有样学样,可能也学成了“不孝子”的范儿。
把孩子教育成孝子,你还担心什么养老问题呢?子女若孝顺,比自己有钱更管用,重在教育。
有专家指出:从小教育孩子要敬老,比有钱更管用
钱只是工具,需要人来支配。而孩子是人,可以使用工具。这就是区别,非常重要。
小孩子在幼儿时期,爸妈可以多给孩子看绘本,让孩子接受传统“孝道”的文化熏陶。当孩子有了敬老的意识,会主动帮爸妈洗脚,替爸妈捶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娃长大后,想不孝顺都难。
家里有一个大孝子,谁会想去住“冰冷”的敬老院?对不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