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养育子女除了大自然赋予地繁衍本能之外,主观上对于防老的目的也占有相当大一部分。
虽然父母之爱子女,恨不能拿百分之一百二的能力去爱,却依然无法改变很多老人晚年凄凉的现实处境。
“一个娘养十个狼,十个狼不能养一个娘”,这句话是我们老家老人常说的,不管生养多少孩子,也无法保证晚年一定生活幸福。
虽然如此说,但大部分老人还是不能不把养老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全心全意的为孩子付出,养育完孩子带孙辈,恨不得一把老骨头都榨出油来奉献给子女。
这种为了子女完成丧失了自我的老人一定能得到子女的孝顺吗?事实上未必。
然而有些老人就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养育子女,却也并不很指望子女孝顺。
01
70岁的张大爷是一个标准的空巢老人,虽然张大爷是农村人,但注重教育,四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张大爷也就是普通农民,在那个时代供起四个大学生,也是吃了相当的苦头的,所幸孩子们都争气。
但张大爷凭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即使再吃苦挣钱,几个大学生也是几乎不可能保证有钱供给,于是张大爷放了话,只要上了大学,生活费一概自理。
每个孩子都只供到高中毕业,大学后自己想法赚钱,打工。
几个孩子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大学时代。
即使最小的孩子上了大学那会,张大爷家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却依然坚持不供生活费。大爷说:“第一,孩子需要锻炼,第二,几个孩子要公平对待。”
小的是个女儿,前面三个是儿子,已经毕业的大哥非常愿意供给妹妹读书,不忍心一个女孩子课余去吃苦受累,张大爷却阻拦了,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努力的成长,不能依靠别人。
四个孩子相继大学毕业,虽然没有什么人脉背景,却都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学业知识,都在大城市混得可以。
02
孩子们结婚后面临着带孩子的问题,张大妈说要去帮带孙,张大爷阻拦了,说四个孩子,如果每一家都去带,你带得过来吗?带这个不带那个,难道不会生矛盾?结果出力也没讨好,几面不是人。
带孙时势必会和孩子们同住,我们这老农民的生活习惯能和孩子的另一半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吗?回头带一年半载孙子,好没落下,再出一堆矛盾。
于是张大爷和几个孩子一起开了个会,不管是谁家的孩子,都不带,我们把你们养大,并且培养得还不错,我们已经尽到了责任。以后的日子,我们度一个安生的晚年。
虽然几个孩子也会有各种生活上的困难,还是都对父母表示了理解,各人的困难各人克服。
有个邻居老人也是儿子在城市生活,就去带孙,开始很高兴,话里话外讥讽张大爷,几个孩子都在城市混,还不去城里享福几年。
不料带没两年就回来了,再也不想去,辛苦带孙,还被媳妇埋怨。
农村老人有一部分人就觉得儿女有出息去了城里,老人就要去跟着享福,才更有面子,不管是不是跟着儿女生活真的享福,起码在别人眼里是享福的。
张大爷不这样认为,除了在孩子的邀请下每个孩子家里去一次认下门外,从来不主动去孩子那里。
03
他这样说:“把孩子养大了,咱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享孩子的福,你就想想算了。趁自己还能扒叉点,自己多扒叉点养老钱才是正经。”
即使孩子们都在城里有出息,张大爷一直坚持种田,并且种得很好,从来不曾想着问孩子要钱生活。用他的话说,孩子们孝顺是惊喜,不孝顺也算了,咱们生他养他培养他成才都是咱应尽的责任。
几个孩子们都有出息,并不缺钱,虽然张大爷从不要钱,在上了年纪后,孩子们还是商量好统一给养老钱,希望张大爷能把地承包给别人享个清闲。
但张大爷不肯,人活着总得干点啥,如果光吃不干,那不就是等死的吗?活着还有啥意思。
他依然留着田自己种,儿子给的钱都存起来,他说这钱多存点,以后住养老院。
邻居们听了都吃惊,你几个孩子,都有本事,也算孝顺,为什么要做着住养老院的准备呢?
眼瞅着身边的老人,哪个不是老了和儿女住一起,住养老院为被人笑话的!
张大爷说:光看别人跟儿子住,看起来是天伦之乐,一家人怪热闹,却看不到人家闹矛盾时的时候,儿子女儿再孝顺,还有媳妇女婿呢,咱没有生没有养的,和人家一屋子住一锅里吃,人老毛病多,时间长了能没矛盾吗?
张大爷和张大娘两个人都说,一个先走,后走的那个照顾,后走的那个一定不要去和儿女长住,能自理时自己住,不能自理时住养老院,孩子们都有钱,不差养老院的钱。
如果住儿女家,谁家都不是久留之处,如果轮流,感觉像流浪一下,而且几个孩子并不在同一个城市。还是找一个的附近住养老院,有什么事啊有个子女在身边能及时赶到就行了。
幸福的日子还是老两口在一起,互相扶持,尽量保证身体健康,好好享受几年。至于身体变差到不能自理,就算儿女孝顺还有啥福可享?人老了都是受苦的。
张大爷存着这样的想法,即使儿女真诚的邀请老两口去城里住,他们也不肯,长期住肯定生矛盾,万一闹了矛盾再分开,还显得儿女不孝。索性离远点,让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嫌弃自己,也根本不给儿女落下不孝名声的可能。
04:写在最后:
孔子外出遇雨,不肯去弟子子夏家借伞:“子夏吝啬,如果去借伞,他不借,显得不尊重师长,如果借了,必心痛不已。”孔子知道弟子的缺点,故不愿意去让弟子暴露这个缺点,而是选择了包容。
父母与子女是最深的缘分,然而在一世缘分中,往往很多两代人之间因为彼此没有界限,在老人离世前却把这缘份消磨殆尽,带着抱怨,失望,甚至怨怼离世,实在令人遗憾。
倒不是说现在子女都不孝顺,论心来说,没有人愿意不孝,但现实一点,两代人同住,尤其是多子女之间再存在各种牵扯,确实容易生矛盾伤感情。
我只有一个孩子,我非常不愿意在离世之前带着对孩子的失望而去。既然现实情况就是长期和子女住一起养老真的容易伤及两代人情感,何不保持距离,才更好保存心中的那份情那份爱,最后闭眼之时,我希望脑海里最后的画面,是亲子之间最温馨的回忆,不存一丝抱怨。
子女回报父母者,往往不及父母爱子女之万一,做为父母,要明白这点,“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
如果误以为子女爱老人会和老人爱子女一样,势必导致各种矛盾,张大爷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活得通透的老人都应该会明白这些,接受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必将渐行渐远,明白孩子做到长期的孝顺很难,并不去给孩子暴露不孝的机会。
张大爷是我见过活得最为通透的老人,虽然没什么大文化,却拥有人生的大智慧,不奢望儿女孝顺,儿女们却个个孝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