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北京市将规范发展1000个养老助餐点,覆盖2000个社区。为了扶持养老助餐点的发展,只要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政府将按实际助餐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据了解,养老助餐服务将重点保障需求比较强烈的高龄、独居、失能失智、经济困难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提出,社会餐饮企业只要有意愿,都可以申请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给予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每人每天一定额度的就餐补贴,在老年人付费时自动扣减。同时,养老助餐点还对接外卖平台,进行“数字助餐”的尝试,线上线下开展服务,为辐射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团餐、送餐上门等服务。
当前,囿于家庭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等问题,老人独居现象比较普遍。在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有专门人员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而那些数量庞大的居家老年人,尤其是对行动迟缓、失能、高龄的老年人来说,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现在,养老助餐点的设置,不仅便利了老年人,也大大缓解了子女们面临的养老压力。
如此看来,这样的养老助餐工程不仅让民生的温暖直抵家门口,也彰显了这个城市的烟火气。
笔者认为,养老助餐点送上价格优惠的“暖心饭”,实乃惠民好事。如果要把好事办得更好,可能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养老助餐点具有“兜底保障”的性质,政府部门给予的补贴,要切实让老年人享受到,必须防止入局的餐饮企业一边拿政府补贴,另一边还从老年人身上极力赚钱的行为,相关监督机制要及时跟进。
其次,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要从采购、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管控,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数字助餐”确实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也能为政府部门未来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面临“数字鸿沟”,需要用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引导、帮助老年人成功跨越。
值得期待的是,北京市民政局正在抓紧制定《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实施办法》,统筹谋划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和养老助餐点布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科学设定养老助餐服务对象、补贴方式及补贴标准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随着老年人群规模不断增大,服务成本也会不断增加,这将会给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这些地区的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留守老人普遍只能采取居家养老的形式,在这些区域探索适宜的老年助餐服务,无论是增强老人的幸福感,还是减轻年轻人的养老压力,都大有助益。
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笔者的注意。浙江景宁为了能让山区留守老人安享晚年,各地党组织积极发动爱心企业、驻外商会等支持,投资建造慈善爱心食堂,60岁以上老人每天只需支付3元生活费,或提交自家种养的等价食材,即可在食堂享用一日三餐。
“提交自家种养的等价食材”,这一点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颇具可行性。
类似的地方经验还有很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用餐需求,需要我们多元拓展、扬长避短。因为政府施策的靶心越准,人们对决策者一心为民的苦心就会感知得更为真切。
更为关键的或许是,政府如何通过适当的减税优惠、荣誉奖励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餐饮服务单位加入养老助餐事业中来,既能激活市场活力,又能让财政兜得住,既让群众有获得感,又能促进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