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中肯的话,说的是,婆媳关系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困扰性话题也有一个前提: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假若岳父岳母和女儿儿媳一起生活,这样的矛盾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结婚的前十年。我和婆婆相敬如宾,客客气气。每到过年过节,我会去问候她,带点小礼物,买点年货啥的,婆婆也会客气地给我家孩子压岁钱,作为奶奶的一点心意。
当然,这些和谐的表面构建的前提是同样的,我和婆婆并不在一起住。我们住我们的,他们住他们的。我们的婚房也是我和老公自己存了钱付了首付买的,而老公的哥哥那边,婆婆虽然也确实没什么大钱,但是也拿出了20万补贴给他们做首付,反而到了小儿子那边,却是分文没有了。
婆婆当然也有她自己的算盘。在她眼里,我和老公两人工作都在体制内,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在这个十八线小城市自己生活还是挺富足的,房价也并不是高不可攀。而老公的哥哥两口子都在企业上班(其实收入还比我们高些),但是婆婆以为他们过得挺困难的,工作也没我们好,所以一直在接济他们。
诚然,婆婆的退休工资,能够接济他们的也是相当有限的。但毕竟老年人生活开支还是挺节省的,能省出好大一部分用来贴补大儿子一家的生活费,以及给大孙子(老公哥哥家的孩子,婆婆一手带大的)无底线的付出。
还好,我们也没有为此过于计较,因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最紧要的。对我自己来说,可能这样的保持距离也不错,至少不会两人对决,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
一切的平静,被婆婆的一次突如其来的脑梗打破了。因为送医及时,并没有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后续还是能够自理,只是家务的话不适宜多干,而且还要定期陪去复查看医生吧,事儿还挺多的。所以婆婆想带着公公一起,到两个儿子家里住。
公公前些年就已经病了,所以之前就没把当他劳力,基本职能自保。婆婆带着公公来住,相当于两个老人多少都要照顾些。而且我们家只有一个厕所,要是和公婆一起住正的太尴尬了,遇到都要上厕所的情况就很难妥协。
当然,我本来是以为轮流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直到最近婆婆居然表态只来我家住。我有点不解,因为之前哥哥家的孩子是她带大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我家孩子没有来照顾过一天。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去老公哥哥家住呢?原因也是有的,婆婆说哥哥一家太忙了,赚钱都辛苦的,那就到我家吧,反正我家两个躺着就能把钱赚了。
因为,我拒绝了婆婆的请求,同时连一半时间都不想被均分了。我觉得出一笔钱给婆婆公公送养老院,那是最好不过的,实在不想再让感情在其中迷茫。而老公则觉得我太冷血,跟长辈还如此计较,实在是对我很失望。
写在后面:
这是一位网友姐姐的吐槽,最后她表示,真的她本来并不是一个不善良的人,而是被压迫太久,选择善良也等于选择了忍气吞声。实在是过不了自己这关。
说服不了自己去接受的事情,我相信肯定很难,别人也同样无法去接受。既然如此,就不要为难自己去念念不忘。
中国人是讲关系的社会。什么是关系呢?尤其是指亲密关系,是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核心。爱,则是令亲密关系健康流动的最高选择。
但是如果没有爱作为前提的关系,那么其实就失去了紧密在一起的纽带。这里的婆婆,对儿媳来说,过去的十年都没有彼此真诚真心对待,现在是因为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了,才被迫去建立突破距离感的紧密联系,那必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碗水虽然端不平,但是可以尽量去平衡。要是实在是难以把握,之前就失去驾驭控制的能力,那么,类似这样的“无理请求”就会演变成如此“顺理成章”了。
最后要说的是,儿媳的拒绝没有错,但儿子的指责肯定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