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式一“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研讨会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与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香山财富研究院协办。来自国家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银保监会、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的官员,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养老金业界代表及媒体共聚一堂,就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这一重大主题进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乘文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罡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先生,在视频中就“养老金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发表精彩演讲;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全国社保前理事长戴相龙先生,在演讲中就“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先生,就当前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议题发表演讲。财政部社保司司长符金陵、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养老金部主任陈向京、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有棠,世界银行社会保护高级经济学家王德文等也分别进行了发言。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从多层次养老基金体系,财政与金融保险等角度,就当前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发表精彩演讲。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发布及内容宣传介绍环节,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齐传钧主持,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就报告的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结进行了介绍。国际案例经验表明,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相互助推的良性互动关系,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对于提升储蓄、投资、劳动力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大规模养老基金入市也需要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监管环境和金融工具等条件支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保制度建立已有近30年历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快速发展,各类养老基金积累规模已超10万亿元规模,投资问题越来越重要。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的"三十而立”之年,将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研讨意义重大。报告分专题对全国社保储备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问题行了探讨,还重点介绍了十几个国别案例的发展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以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为主题,重点研究探讨各层次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分为两个特稿、一个主报告和35个分报告。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为本书撰写了“导读”,对当下养老金制度和未来养老金发展前景做出了重要判断。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提供的“新形势下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养老金发展”的特稿中指出:党中央非常重视资本市场建设,而资本市场建设离不开发展养老金,新形势下中国资本市场面临五大变革。
重庆市副市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李波在另一篇特稿中探讨了“提升养老金制度的财富储蓄性质,助力长期资本形成”的议题。这两个报告都指明了积累制、长期性养老基金的重要性,对于解决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和促进金融市场结构转型意义重大,应将养老金体系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来对待。
本书分报告有理论篇、中国篇和国际案例篇三大部分,分别由六个、15个和14个分报告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
“理论篇”主要在理论上探讨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从文献综述来看,对于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国外已有较为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包括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作用机理、互动所需的先决条件和相关改进措施等主题,已得到比较可信的结论;而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有待提升。从养老基金分类来看,有社保基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养老金投资策略不同,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和要求条件也不一样。
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养老基金通过影响国内储蓄、资本市场发展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等渠道,成为经济发展的贡献因素。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主权养老基金离不开外部管理人,养老基金对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具有明显作用。从国外实证情况来看,在实行强制性企业年金的北欧三国,企业年金对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在全球低利率时代环境下,养老金资产配置方式呈现了一些结构变化,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和理念值得关注。
“中国篇”集中分析中国多层次养老基金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关问题。有三个分报告探讨了中国养老基金、公基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主要结论有:养老基金需要借助资本市场以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它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长线资金;公募基金等证券投资基金是各类养老金市场化投资的主力军,养老金推动了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和投研能力的提高,两者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势,但各类资管机构未来在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未来需要在改革完善养老金制度、提高投资能力、树立长期投资理念、优化考核方式、创新基金产品、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促进养老金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有八个分报告探讨了中国三支柱养老基金的投资问题: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面,基金投资面临着规模、约束与政府选择等问题,需要从解决长期资金来源、完善委托投资方式、促进市场化投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和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促进长期可持续的投资。
在第二支柱年金投资方面,2013年以来企业年金产品的引入成为年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方式;目前职业年金投资已启动,但仍面临着“虚账”运行、委托代理链过于复杂、投资政策受限等问题,需要在未来加以突破。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方面,国外经验表明自愿性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面临一些局限性因素,在中国有待完善政策试点。来自业内四家基金公司的四个分报告提供了四个案例研究,分别探讨了养老目标基金投资、资产配置,基金业参与养老金投资业务,智能投顾参与养老金融方面的主题。
“国际案例篇”有14个分国别(地区)报告。其中一个分报告对37个OECD国家养老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两个分报告介绍美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经验,一个分报告对澳大利亚的养老金基金与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六个分报告对欧洲英国、德国、法国、瑞典、丹麦和爱尔兰的养老基金投资进行分析,其余四个分报告分别对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和智利的典型经验进行了介绍。
写在最后
总体上看,国际经验表明在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中,私人养老金体系较为发达的英美国家、北欧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养老基金相对发达,与资本市场也呈现出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在引入积累制养老金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也相对发展较快;而在对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依赖度较高的传统欧洲大陆国家,养老基金规模较低,资本市场发展也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