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法定义务,作为儿女人人都有份,都有责任。而在有的家庭却出现了分歧,有的愿意养很主动,有的不情愿显得特被动。
这家就这样。老母亲如今90多岁了,有六个女儿,在养老方面本应是都有份,可姊妹六个在商量老人养老问题时,总是意见不统一,达不成一致。提出过不少方案,比如轮流照顾,有人不同意。又比如,为老人雇保姆,因出钱问题也有人不同意。最后,弄得也是挺为难的,总得让老人活下去,总得有人管吧。
其实这姊妹六个并没有多大矛盾,“六朵金花”从小都很要强,也很体谅父母没有儿子的苦衷,自身都很努力。除了老大、老二当时情况不允许外,在家务了农,没有上大学。下面的四个姐妹,学习成绩一个赛一个,都考取了比较理想的大学,如今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家庭,有的还留在了省会城市工作生活。相比大姐二姐,这四姐妹都很体面。
特别是老三,在县医院工作,利用自身优势,从健康方面照顾老人更是体贴一些,细微一些,相比投入的精力也多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姐妹,有的虽然人不能到场,在钱物上做得也很到位,该出钱时出钱,该出物时出物。老人能自理时,都不是问题,也都好办。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不能自理了,病也增多了,老人就离不开人了,随之而来的养老任务也重了,开销也多了,但区分到六姐妹人头上,也不是多大困难,都能负担得起。
本是很好解决的问题,为啥成了难题?据说,主要原因出在翻旧账上,老大老二认为,当时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不同意她俩上学,导致都务农了没出息。后来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包括老大老二结婚都没陪嫁,全供四个妹妹上大学了,四个妹妹应把赡养老人作为回报,应主要负责赡养。
姊妹六个每次协商赡养老人问题时,焦点都出在这里,随之又衍生出一些其它问题。也有的说,四姐妹是没少花钱,但工作后给予父母的钱,父母不都又贴补给老大老二了吗?等于谁都没吃亏,老大老二虽然没上大学,可经济上并没受损,四姐妹结婚父母也都没陪嫁,没给钱。
旧账归旧账,养老归养老,一码是一码。养老六姊妹都有份,什么理由都不是理由,尤其是老妈现在都不省人事了,不论采取什么办法,此时都应该尽点孝心,如果为此争来争去是对不起老妈的。老妈含辛茹苦把六个女儿养大是多么多么不容易,特别是供几个孩子都上大学,在农村是相当的难。作为女儿,此时是最需要回报老妈的,现在不孝顺还有机会吗?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大老二其实没必要翻出这些旧账,这不都是当时特殊的背景吗,连饭都吃不饱,不得先保证活下来,让全家人吃上饭吗?父母和老大老二肯定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来养活全家人,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不都是这样吗?
此时,在计较这些没有意义了,老大老二也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说句不好听的话,还有多少机会能孝顺老妈,有朝一日想孝顺都没机会了,那时再遗憾又有何意义?何不如现在多尽些孝心,让老人愉快度过每一天。这不是儿女的最大心愿吗?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