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强大,冷峻,五光十色。
无时不刻不在展现自己的经济肌肉。
极大的包容性是它显著的优越,它在寻找自己人。
在深圳总有种感觉,它很新。城市面貌新,人更新,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回避旧事物,迫不及待的和一切古早划清界限。
三十年的光景,罗湖就已经成为老城区。我在深圳遇到的年轻人经常有这样的观点,"罗湖太老了,我们应该抛弃它。"
我问怎么样算抛弃它呢。年轻人的回答也很深圳,"钱是最聪明的,市场是最聪明的,和南山宝安比,罗湖房价涨得慢,说明最聪明的钱已经抛弃它,最聪明的人已经抛弃它"。
我遵从这样的理性,市场选择无可厚非。毕竟深圳都不相信市场,谁又能更相信市场呢。好在一个人无法永远年轻,至少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年轻。
深圳的养老金储备是全国最充足的,毕竟年轻人多老年人少。
轻装上阵自然令人羡慕,负重前行也未尝不是一种态度。用时髦的话说,所谓过往,皆为序章。
广深二城在中国大城市的包容度上位列头部。深圳这样没有历史包袱的包容,着实令人向往。而广州,在广府文化和本土粤语庇佑下的城市,能够在广泛意义上被认为具备同等的包容性,则是另一番迷人。
如果排外也是一种生活成本,那么深圳则是把所有成本都转化为货币形式。不用"乡喔宁"来排外,用房价来排外。
相比其他一线城市,在这里口音无所谓,户口也好办。但成本终究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个角色出现。
这可以总结为城市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舒适的生活,发达的经济,低廉的成本,任何城市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