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 鑫)7月14日,京津冀民政事业发展第五次联席会议在津召开,三地民政部门现场签订《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京津冀城乡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将用三年时间,进一步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使京津冀区域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合作平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民政事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其间,将重点推进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事务领域、社会组织领域、社会工作领域、慈善工作领域、儿童福利领域、社会救助领域、社区治理和服务领域、区划领域、民政执法领域、干部队伍建设领域11个领域的30项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其中,在涉及养老服务领域协同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将推进养老服务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养老服务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三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诚信评价、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标准互通互认,加快建立区域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协调京津冀医疗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探索开展跨省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直接医保结算、跨省院前急救等工作;以及做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和推动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合作。
会上,天津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天津在推动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情况。“加强养老服务标准互认、补贴联动,修订天津相关地方标准,努力实现三地养老服务衡量尺度标准化,深化‘通武廊’养老服务试点,推动政策跟着户籍老年人走,对津籍老年人跨区域入住养老机构的给予床位运营补贴支持,对京冀老年人入住天津养老机构的叠加享受相关补贴,积极引导北京籍老年人来津养老,将河西务镇医院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解决了入住的京籍老人异地门诊联网结算问题。此外,支持养老市场全面放开,把居家养老补贴由服务券改为现金形式发放,全面推进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在全国率先开放了社区养老设施的兴办主体,鼓励三地社会力量建设或运营养老机构。”
本文来源: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