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导师和视频在教人各种开网店创业,宣导财务自由的理念。鹅建议如果大家一直刷到这类的文章,还是要保持清醒一点,从古至今,财务自由都像风水阵一样,一阵一阵的,今年到你家明年到他家,很少有人能靠一次创业。能传承3代的家族,几乎就是写在历史书里的那些。所以看了鹅先生的文章,希望大家对创业都先冷静分析机会,再去从既有资源入手,第一次创业能保持全家人温饱,就是胜利了。
下面进入正题。
这是一个冷门行业,你身边也许有,但是打听下来10个从业人员9个高薪,职业人士不用学历月入2万都没什么问题,从业者中老年居多,做的人却都很低调,因为怕被人不理解而嘲讽。
这个行业就是养老服务。
也许大家的印象里,养老产业就不怎么让人感兴趣。毕竟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的印象,照顾非病人以外的老人之类的,就回到了那种被奴役的感觉,即使自己不这么想,雇主也会透露出这样的优越感。所以不缺钱的人家不会愿意主动去从事这个行业。
另外好像整个社会都没有为步入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老年人的消费更多体现在医疗和康养层面。有些行业挣老年人的钱往往是被社会主流带着一些敌意眼光的,保健品之类的如是。
这也难怪,在我国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配套体系,没有对老年社会进行社会价值的重构和优化。很多老年人面临的身体健康问题医疗配套没问题,但是精神健康和退休后持续就业方面几乎属于空白配套。
看了以上的话,你还觉得持不同意见,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否则就别浪费时间了。
创业的机会选择,都是从别人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深入之地下脚的,才有可能做到超越想象。
每个创业机会,最根本的价值点就是对社会经济体系的某个BUG环节进行补漏和优化,从而实现不断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良性循环。目前老年康养产业服务机构存在着较大的创业空间。现状问题就是最好的机遇:
养老产业并不是没有希望的产业,我国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变化多样,最先能够得到养老产业福音的,很有可能就是70后。我们的时代变化速度极快,很多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年轻人和老人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比如现在笔者周围朋友的父母做调研,普遍对养老院、敬老院的概念比较抵触,认为自己的家宅才是真正的家,没有行为能力的老人要么和儿女住在一起,要么就是在自己老家硬抗着,平常连护工都不愿意请。80后开始,因为是独生子女较多,时代形势造成的中年压力是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叠加父母的传统养老观念,中间穿插着每一代之间思想和行为习惯代沟,其实很多人都过得痛苦和压抑,即使家里有几套房,资金不是问题,也没有一条可替代得路去既让自己安心事业打拼又能让老人享受到丰富和安全得退休生活。很多老人退休后没有更多得职业和社会价值变现选择,不得不帮忙带孙子,给儿女家帮衬着做做饭,跳跳广场舞,然后是琐碎的家庭时光。他们因为时代的差异,心理上有故乡情结,即使有继续发光发热的愿望,却因为行动能力和儿女的负担问题选择了忍让和包容,直至生命最后的时刻。我们目前社会已经有超过2亿的老人存在,他们在社会印象里总是应该被包容和照顾的那一类人,实际情况是他们想继续创造社会价值却没有门路,随着城镇化的脚步适应着没有故乡和乡土的日子,不管存了多少养老金都害怕生病,因为子女陪护的替代成本太高,找护工又有很多不如意。精神方面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很多打着关心老年人的职业人员,最终都是为了骗钱……未来20年,随着养老问题的更加突出以及人群基数的不断庞大,养老服务一定是一门突飞猛进的产业。政府主导之下的硬件设施提升和相关看护法规完善,民间资本的利益驱动和产业链打造,加上服务业带动就业人口的经济属性,成熟的养老服务一定是大有可为的。#养老#
如果真的要做养老创业,那么就要做一些认知修正;
社会百态之痛就是最需要我们努力完善的创业方向,也一定是创业格局最高的一个方向;
养老产业的基础逻辑是服务行业,靠服务收费,靠服务盈利,靠服务成就事业;
养老产业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和社会服务评价体系,任何做这个行业但凡做得好,都很有可能是社会养老得典范和标准体系;
养老产业最大的矛盾点在于:居家养老成本高,但服务满意度相对较好;集中养老一次投入大可是运营效率高,长周期看回报可观;
养老产业的口碑和社会品牌效应一旦确立,就打开了一条特殊的垄断行业通道。门槛很明确,服务专业要求高、设施投入有特殊行业标准要求、职业技能体系甚至要重新开辟一个专科;
这里还要特别说一下,大概2013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研究“以房养老”之类的政策问题,后续还有类似很多的扶持政策,让地方引进开发商建养老设施之类的,其实最后的最后,都没有了声音。说明国家都在想办法为老龄化社会做基础设施的准备,但为什么没有形成良性发展和效应,具体说原因比较敏感,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只提两条:(我怎么那么喜欢列123.……
首先,70年代以前的人,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的建立和健全,大家对养老的观念遭遇了断层,也没有像现代人那么被教育得服服贴贴提前20年就做规划,所以房子可能是集体的,儿子只有一个,退休金在家务农就没交过,唯一的养老积蓄给孩子上了大学交了首付。
再次,家族观念的教育,但凡有个后代,不给留下个片砖只瓦的,怕被后人戳脊梁骨骂,百年之后连扫墓的人都不愿意来。家庭观念一直是中国人的根,目前的养老产业导向但凡触动了这个神经,都不会发展起来,更别说做大。
所以养老创业的软性服务类目,脱离了资产置换属性,有公益服务和商业运营交织的创业项目,才是受欢迎的。
简单和大家分享几个鹅先生研究的创业方向,仅供学友们参考:
1、专业病期陪护:参照月嫂模式,只是照顾对象上换成了老人,可以按照病期老人的体质情况进行配合,有医护资质的最好,老人最麻烦的可能就是大小便溺以及洗澡之类的,考虑同性护工为最佳方案。针对病人自理情况可定制费用,一月3000到2万不等,可同时服务多人。
2、居家维护:片区制接收老人家庭配餐、送礼及老人聚会活动服务,同时通过智能化设施辅助24小时监控老人健康及家用设施、提供家用电器维修、蔬果营养定制等服务;针对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结合实际片区情况,1个团队服务10个家庭;
3、闲散就业自助组织:筛选身体条件和智力条件符合的老人,组织社会兼职和就业服务,按照与第三方签订的合同抽取管理费用;同时根据老人的家庭状况和时间限制等,提供差异化就业服务咨询;
以上这些创业项目几乎都是比较容易起手的,社会资源供给也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不断加大,各位创业鹅儿有什么想法可以分享,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评论,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