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孟子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引申开来,只要做好养老和慈幼这两件最基本的事,一个国家就不会治理不好。古代礼教森严,社会阶层尊卑有别,但在养老这件事上,很早就有了比较全面的制度。
古代以年长为贵,“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国家对尊老养老的重视,仅次于奉养双亲。
夏商周三代之前,约4000年前的有虞氏(舜帝)时期出现了养老制度的雏形,《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燕礼就是宴飨之礼,国君定期宴请“国老(退休的大夫)”。平常,国老在上庠供养起来,上庠相当于国立大学。庶老(退休的士)供养在下庠,下庠是地方的学校。
夏商周三代的养老制度也差不多,只是说法不同,“夏后氏以飨礼,商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西周承前启后,制度更完善,普通老人的待遇也提高了,“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国君宴请)……九十使人受(国君派人慰问)”。
夏商时期,如果民间有不赡养老人的情况,会被处以重刑。周朝对普通老百姓养老送终也有规定,方式比较温和,主要采用鼓励措施。周文王还是西伯时,就让封国的百姓多种庄稼、养牲畜,以便儿女把老人赡养好。
古人老说西周盛世,所言不虚,西周对鳏寡孤独、老弱者都给予照顾,定期送酒肉粮食,还检查普通百姓养老的情况,“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古代百姓干农活劳累,有的人50岁就干不动了,在家养老。周朝规定,50岁以上的老人要吃细粮,穿绢帛;70岁以上可以天天吃肉,管饱。家有80岁的老人,可以免除一个儿子的赋税和兵役,家有90岁的老人,全家人免除赋税和兵役。所以民间的老人也不会挨饿受冻。
为弘扬孝道,周文王以身作则,每年都在“东序(大学)”宴请各地选上来的年龄非常大的“三老五更”,亲自给他们割肉、斟酒。史载,周朝的兴起和养老有关,周文王的举措得人心,“伯夷与(姜)太公闻西伯善养老而往归焉”,伯夷和姜太公投奔了文王。
西汉初期,朝廷财力不足,无法仿效三代的养老之政,不用说给普通老人送酒肉,连送的粮食都是陈粮。后来汉文帝下诏,让各地官府重视起来,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要给一石米、20斤肉、五斗酒,90岁以上的,每月增加2匹帛、3匹絮,官府有专人监督。
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政策,南北朝的北朝、后来的金朝也仿效之。只要没有战乱和比较严重的天灾,普通老人基本上都能得到照顾。
杜甫诗有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官员通常70岁才能退休(致仕),被撤职或者身体不好的另说。退休得自己申请,要是自己不想退或者皇帝不放人,干到八九十岁也不稀奇。但退休后的待遇大都不错。
以西汉为例,汉平帝年间的规定是,“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意思是,年薪折合二千石粮及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三分之一的薪水,终身不变。
唐朝的工资水平比汉朝高得多,官员退休后,根据品级拿不同的退休金,官位很高或者功劳大的可以拿“全俸”,即薪水的全部,其余的拿半俸。如《唐才子传》记载,大诗人王维的朋友苏州人丘为,官至太子右庶子,退休时都80多了,老母还在,拿半俸(一半)退休金。
宋朝非常有钱,官员薪水之高是历代王朝数一数二的,退休待遇更好,还分带职退休和不带职退休。比如工部侍郎等高级职务,可以带职退休,职务待遇不便,还拿全俸。功劳大的,还送豪宅和巨款。
北宋真宗时期规定,凡是朝廷命官请求退休的,官职加一级,按晋级职务的半俸发退休金。
当时金国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如金熙宗年间规定,“文武官五品以上致仕,给俸禄之半,职三品者仍给傔人”,三品官以上还保留差役供其使唤;后来金世宗又下令,“职官年七十以上致仕者,不拘官品,并给俸禄之半”,只要70岁退休的,不分官位高低,一律都能领半俸退休金。
到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的官员工资是有史以来最低的,通常四品官以下退休的,根本没有退休金。
《大明会典》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由于很多退休官员生活成问题,朝廷下诏,“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礼致仕、不能自存者,有司岁给米五石”,意思是,四品官以上,年过七十退休又无法谋生的,官府每年给五石米,是一年而不是一月。这和宋朝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参考文献:《礼记》、《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