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老人的赡养工作,不论是哪个时代都是重要的问题。养老问题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那个时期主要也是以个体小型家庭为主的生存形式。
与现代的家庭单位,相类似。而汉代时期的税赋压力,主要也是以这些每个家庭为单位,进行承担的。因此家庭里每个成员,都会影响赋税多少。
相对安分的年月还好,但是一旦碰上天灾人祸。无力缴纳税赋的家庭,往往会出现丢弃老人的现象。赡养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负担。
因此汉朝时期,针对养老问题,曾经出台不少政策。包括举孝廉的选官制度,都是考虑过养老问题而出现的。对于孝道的推广,早在几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被提上朝廷的工作日程。
一、汉朝的养老问题
1、个体小型家庭
自先秦时期,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确立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规定。到了汉代时期,也依旧遵循着这个方法。
所以在汉朝的家庭,也是以个体小型家庭为主要单位生存。而汉朝的税赋,徭役等。都是以这个家庭单位,进行征召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代大型宗族聚集的情况,逐渐出现了好转。
2、经济压力
然而这样也就导致,个体家庭中的劳动力会很少。一旦碰到类似于战争的天灾人祸,那么很可能家中劳动力就会不够。这样老人的赡养会成为一个家庭巨大的负担。
不仅仅需要消耗口粮,而且还会将所谓的徭役要求附加给家庭。一旦家中主要的劳动力去做徭役,那么也就造成了家庭很大的经济压力。
3、税赋压力
汉代的税赋其实除了最初的文景时期,都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像汉武帝时期,战争频繁。对于经济需求加大,国内的税赋更是变得难以承受。
除了最基础的人头税以外,还会时不时的有加征税。也因为如此,不少人老了以后就会被家人抛弃。因为他们不仅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产出,还会给家庭带来高额的税赋。
二、促进孝道的方法
1、汉察举孝廉制度
为此汉代开始推行举孝廉的方法,被举荐者可以不考虑阶级,进入仕途。这对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来说,是底层人民莫大的机会。
举孝廉的最基础条件,就是需要孝敬父母。汉代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可以遵守孝道。而出仕,就是孝子最大的奖励。同时让人们心中,树立起对孝的尊敬心态。
并且随着通过举孝廉成为官员的人数增多,作为统治阶层的他们,也开始对这个社会开始发挥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自然会对百姓的思维有更好的牵引作用。
2、挂钩官员的晋升
另外丢已经成为官员的人们,孝道也成为其晋升很大的标准。随着儒学逐渐占据汉代主流思想,《孝经》也成为百官必读之物。
对于那些不遵从孝道的官员,晋升可能性基本没有。甚至还会因此,受到惩罚。由此,朝廷内部的从孝风气,正式形成。
3、乡设三老
在乡间设立三老,以方便对社会民众的教育。三老就是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以为善。这也是在物质上,政府对那些养老者的实质性反馈。一定程度上,对于经济压力有所缓解。
4、严刑律法
汉代也将有关孝道的规则,纳入到刑罚之中。对于不赡养老人的行为,将作为大罪进行处罚。甚至最重的,会直接被处以死刑。
这比现代的赡养法律来说,要更加的严格。也是因为这样强硬的手段,让人们从骨子里对不孝产生了恐惧。
三、察举孝廉的敬老实效
1、文官制度的确立
随着举孝廉制度的实施成功,间接的解决了阶级固化的矛盾。并且因此,确立了未来两千年封建文官制度。
并且当时的孝廉制度,也对后世出现的科举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很大的缓解了赡养老人的问题。
2、还养现象
东汉时期,经过多年的孝道传播。逐渐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内出现了还养现象。《后汉书·何敞传》记载百姓化其恩礼。
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但是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四、措施的反效果
1、矫枉过正
然而随着各种政府管控制度的出台,却难免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由于法律上对不孝罪名的严惩,导致家庭内部老人地位直线上升。
甚至对于伦理道德的管束,开始过度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过于教条化导致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被人拉出来以不孝举报。
2、官场作弊
并且本来很好的举孝廉制度,逐渐开始成为官场里面的升官捷径。官员之间开始攀比,形成了不良的风气。
各种违反人性的行为,反而成为了被倡导的主流。甚至官场内部,借助制度的漏洞出现了官场作弊的现象。
赡养老人对于古人的压力,相比较于现代有各种福利政策的人们来说,要更加的困难。但是哪怕面对着高额的赋税,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的压力下。
孝道依旧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不论是察举制,还是政府引导。唯有全民内心的认可,才可以将孝道传承至今。因此对于汉代朝廷的各种政策,不得不佩服其领先于时代的思维。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