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财富金字塔结构中,有这样一种“夹心层”。他们已经拥有1-2套房,可能背着房贷也可能已经还清,但不管如何,房贷对于目前的家庭收入而言负担并不重。他们工作比较稳定,多年积累之后,手上还有着几十万存款。
这一类“夹心层”,也就是常说的“中产阶层”,还称不上富豪,但生活小康完全没有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比较纠结的一件事是“该如何保障自己的资产稳定上升”?
毕竟虽然工作稳定,但也不是什么能暴富的工作,收入增长是看得见的。而职场黄金期就那么十年、十五年,来自90后、00后的职场竞争也越来越大,自己总得找一条后路。此外,货币贬值也是他们感到很焦虑的一件事。如果不把钱合理得用好,财富就会逐渐缩水,这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的一件事。
但是,令这一类群体纠结的是,手头几十万的存款,用来干嘛呢?
买房吧,担心房价是否已经处于阶段性高位,别不小心成了“接盘侠”。站岗事小、亏钱事大,还没了现金流。
做生意吧,一来自己没时间,二来也不懂那生意经。再者说,现在实体生意也不太好做,做电商更是几十万都砸不出个水花来。
继续存款、理财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低到没有存款欲望,理财吧低得没兴趣,高得怕赔了。
也正是“夹心层”这种纠结的心理,被各种韭菜机构利用,成了案板上的“韭菜”。去看看各种P2P、庞氏骗局的受骗客户,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闲钱的人。
那么,夹心层究竟该怎么办呢?
一、家庭资产配置的“4321”定律
标准普尔作为全球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调研了全球十万个家庭之后,得出了一张“家庭资产象限图”,被公认是比较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分配方式。
它将一个家庭的财产,分为4个部分。
1、 生活费,即日常要花的钱。这部分资金,建议是一个家庭3-6个月的生活费,占家庭资产比例的10%,可以选择比较灵活、随用随取的理财工具。
2、 保命钱,即应对突发情况的钱。用家庭资产20%的比例购买医疗、失业等保险,从而转移因人生风险而产生的家庭财富危机。
3、 生钱的钱,即做一些有风险但回报也偏高的理财,一般占家庭财产30%。比如买房、股票、基金等等。这部分是用来创造“非工资收入”的,但必须要注意控制风险。再有类似P2P高回报的东西就不要再相信了,5-6%的收益就是很高很高了。
4、 保本钱,即一个家庭决不能有任何损失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40%。他们是家里老人未来的养老金保障,是子女教育、婚配的保障,所以建议选择最低风险的理财种类,用来平衡前面3者可能出现的风险。
所以,看完这一段要明白,即便想要投资买房,也不能倾尽所有。任何投资的前提都是评估风险,普通家庭不比富豪家庭,东边不亮西边亮。所以,如果只有几十万的存款,最多拿出家庭资产30%的部分用来再买房。
二、买房的前提是“风险第一,收益第二”
很多人手上并不算十分富裕,但看着别人买房暴富,自己也梦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买房被套牢、断供、信用受损的现象并不少见,且有增加之势。法拍房几何级增长就是最好的印证。
所以,买房要坚守的前提一定是“风险第一,收益第二”,如果存在赌博心理,那对家庭是一种失责。
那么,如何相对而言的控制风险、提高收益呢?
1、 选择都市圈、选择城市
分析过很多次,城镇化高速发展二十年后,未来是“城镇化2.0时代”,人口的迁徙趋势会迎来从“进城”到“进中大城市”的变化。
其次,买房不是赌博,更不是投机,而是基于一座城市的基本面与发展前景。城市有前景,房子才有相应前景。(注意,在个人资产允许与理财需要的情况下,投资1套房是合理且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建议炒房)
所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人口流入的城市,是控制买房风险、提高收益的第一步。
2、 注重出租收益率
现在很多人买房,根本不看所谓房价收入比,不看租金收益率,只盯着浮动的房价涨幅看。殊不知,随着房住不炒的持续开展,未来房价涨幅必然会回归到一个非常合理的水平。
如果抱着炒房的心态去买房,指望三五年之内就大幅收益,那就尽早抛弃这种想法。低房价涨幅、持续的房贷支出下,买房是一件高风险的事。
房子,一定是要回归到居住这个本质上的。所以,关注房子未来的租金收益率,用租金抵消掉一半左右的房贷,再利用房子的缓慢增值去抵御通胀,才是一件风险较低的事。
3、 这些城市要说NO
随着城市分化,房地产的分化也在如火如荼中。典型如鹤岗、阜新、双鸭山这样的收缩型城市,这类城市必然要说NO。
但是,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的城市,尤其是一些带有“欺骗性”的城市,买房人要擦亮眼睛。
如果有关注楼市成交数据的话,可以发现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持续的“价涨、量跌”现象。这说明,当地的主流购买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成交量,房价已经到达阶段高位。这样的城市,刚需需求已经式微,并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供大于求。
那么,这类城市有何特征呢?人口缺乏流入、可支配收入上涨缓慢。一个对应需求,一个对应购买力,就这两点,绝无旁它。
最后小结。持有现金逐渐贬值是必然的,所以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买房在过去可能是一件“最正确”的事,但时至今日已经发生变化,心态也要同步扭转。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稳定、温和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并适当跑赢货币贬值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