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养老院6年后,91岁的孙奶奶已经攒了不少安眠药,她向特勤员求救:“求求你,救救我吧,我想回家”。她还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内心深深的苦闷:我没有自身的自由,我是没有自由的老人,我日夜痛苦。
孙奶奶痛苦的根源是6年前摔的那一跤,她离开了自己住了50多年的家。孙奶奶被子女送到医院救治,出院后又到了养老院。身体康复后,孙奶奶提出要回家住,遭到了子女们的坚决反对。
虽然已经91岁,孙奶奶看起来依旧硬朗利索,说话非常清楚,很有自己的主见。孙奶奶早年参加革命,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今年还被颁发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她没有“认命”,一直打电话向子女们要求回家,子女们也一直拒绝。一是因为母亲性格强势,没办法再一起生活;二是因为不放心她一个人住,“大家都负不起这个责任的”。子女说不通。
养老院也不能放人离开,因为他们和子女签了协议,经过家属同意才能让老人离开。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支持子女的看法,据他们说已经接到了孙奶奶上百个电话,但他们不想承担老人独居行动出事的责任。
司法局组织的调解没有结果,因为儿女们都不现身。
6年,扑腾了这么一大圈,处处碰壁,没有身份证、钱财、家门钥匙,哪都去不了。也难怪不服输的孙奶奶心灰意冷,生出寻死的念头了。
养老院不能说是一个坏去处,且有不愿意在家伺候孩子孙子的老人对那里求之不得。每人每家的情况不一样,孙奶奶家里,从偶然一次出事被送出家、这一步已经迈出来后,事情就很难再转圜了。
老人实际上和孩子一样,没有独立的经济权,需要监护人管理照顾,有时候也被认为和孩子一样任性难沟通,但这两者真比较起来,差距可就大了。
或许是受延续种族的基因绑架,同样需要操心照顾,老父母和孩子相比,前者的分量总比后者轻得多。年富力强、主导家庭的成年人们会被问要不要养老人、讨论怎么照顾老人,但把对象换成孩子,前一个问题首先就不存在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心头肉。
很多家庭依旧认为把父母送养老院是儿女不够孝顺、会遭到邻居议论的事情,因此即使心里很想这么做,也不太敢提出来。哪怕父母真的认为养老院清闲,他们也不会同意。
还有的家庭不缺钱,兄弟姐妹们生活都很体面,但算计和计较却不见得会变少。既不肯为老人多做几分,也不愿意因为别人多做了而让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他们的考虑也许会很理性,养老的环境、良好的照顾这些都不是问题,能充分负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父母还要不满,就是老小孩不知足了。
孙奶奶的子女对她也不是不好,每周都来看她,送水果,洗衣服,关心身体,就是坚决不要母亲离开养老院回家。
道理并不难想,4个子女已经享受到了强势的母亲离开家里生活的好处和便利,也不愿为了孝顺二字,让自己沾上更多的麻烦了。
老人两个儿子提到“妈妈现在这个状况”、“90岁的人脑子不清醒”,他们是以为母亲好的名义这样决定、坚持的。说来讽刺,你不懂、为你好,也是小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方式。孙奶奶子女抱怨过她强势,现在他们和孙奶奶一样强势。孙奶奶老了,“输”的自然是她了,这就是子女对她的一种审判。
如今老人处在明显弱势地位,有人痛斥子女的自私冷漠,也有人理解他们的考虑无视老人的痛苦,都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毕竟上有老下有小,虽然是最累的时候,但也是在家庭里最有话语权的时候。其实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能做到感同身受为别人考虑,都是非常困难的。孝顺孝顺,顺字却是那么难得。
不必唏嘘,老人的弱势是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虚弱,某种程度上,这也符合自然法则。每个人都会老,老人的弱势也总是一代代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