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打造养老的中国方案!专家共话七普数据下的老龄化应对
2021-07-01 14:11  浏览:104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6月2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了“七普数据下的人民康养座谈会”。在本次活动中,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等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大、清华、人大、南开等院校知名专家学者,大型养老企业管理者等,分别从政策洞见、趋势观察、一线实践的角度,聚焦七普新数据下中国老龄化新态势,建言打造养老的中国方案!


本期,泰古和大家分享几位发言专家们对于“七普数据”核心关键的信息:




1


看数据


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是幸福的烦恼


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亿人,占比13.5%,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 李邦华


“七普数据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人口老龄化在加快,我们总体判断,在“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要轻度迈向中度老龄化,在2035年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李邦华指出,这一数据也在提示我们,养老服务的任务更加重大,带来的挑战也更大。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介绍,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家战略研究的预测,将新增老年人口5400万左右,是十三五的1.5倍,平均每年新增老年人超过1000万,2025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3个亿。


“七普数据出来,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震动,但我一直认为这是好事,这个数据代表的是社会进步,这是幸福的烦恼,如果人均寿命比较低,就不会有老龄化问题,所以这一定是这是巨大的社会进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强调。


2


谈利好


老人也是资源,要把他们用好


“其实我认为,将来不光是老有所养,一定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要把老年人群体,变成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把他变成社会负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指出,所以如果把老年人变成社会负担,就会觉得我国未来没有出路,如果我们把这个群体变成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以后有价值的生命时间会越来越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 陈文玲


根据世界卫生组关于年龄的最新分段显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根本没老。”李玲轻松地说到,其实积极的养老,把老人用好就是最好的。


李玲介绍,“我认识很多人,退休后待在家里,很快就老了甚至病了,但是那些还在继续找各种平台在干事的,好像越干越年轻,不会老的,所以我觉得未来中老年劳动力的社会参与是维护我们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实我们现在不是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所以我们要重视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怎样把老年人口,特别是低龄人口用起来,是我们目前要重视的问题。”吴玉韶也指出,针对现在的情况,不管是延长退休年龄还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都应该是大势所趋,能很好补充劳动年龄的减少。


3


谈机遇


新一代老人提示养老服务产业面临巨大的需求


李邦华表示,“从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大致也是“独生子女”父母这一代人将进入中高龄时期了,很显然会带来一波巨大的照护需求浪潮,同时我们也看到,在60年代这批人也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这批老人的消费理念,包括自身支付能力,跟前几代老人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属于活力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大。”


“目前,我们国家老龄化、少子化、不结婚、不生育的现状非常突出,人口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量问题严重,发展趋势问题更加严重。”陈文玲指出,所以我们面临着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这样才会使我们健康医疗保障、养老有可持续性。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


吴玉韶指出,“通过七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老龄化面临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城乡老龄化差异非常明显,农村老龄化严重,所以这也提示我们,中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还有巨大的养老需求。”


4


话未来


期待中国式的养老方案


“养老产品没有国界,但是养老和文化、民俗是密切相关,中国人的养老服务问题,一定要通过中国方案来解决,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李邦华建议,我们应该依托中国国情,建立适合中国老人的中国式养老方案,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是把家庭养老作为重点来做、构建城市地区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动区域养老中心建设、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应急服务体系。


陈文玲也指出,“我国的人口结构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七普数据是存量数据,是已有的结果,我们需要着眼于未来长周期或者中长周期的变化,以此来设计中国的健康养老方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结构性分析和设计,把老年人变成一种资源、鼓励以市场化的方式养老、鼓励把一般储蓄转化为养老储蓄、在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养老问题上,要体现制度优越性、扩大非基本养老服务的比重,鼓励非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尤其是对商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加大投入。”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方案,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未来,我们要重视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重视农村老龄化问题、重视老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重视老龄产业发展问题。”吴玉韶也强调,我也也要更加重视家庭小型化化问题,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模式,要坚持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实施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政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


李玲也强调,“中国的养老一定不要简单学国外,疫情其实给我们极大的启示,第一个是国外养老院受到重创,养老院基本被灭掉了,所以他们可能都要重新规划养老模式,所以我们更要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目前来看,中国文化大部分老人还是愿意家庭养老,所以我认为居家养老应该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另外,我们的医养结合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出来;未来还可以将智能化养老应用于解决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


发布人:f73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