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今日推荐{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后,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去哪了?}
2020-09-22 23:37  浏览:81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912年,清廷退位,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画上了句号。太监,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著名的“特产”之一,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得不顺应历史的洪流,出宫在社会中努力存活下去。


其实太监出宫,倒也不是清朝灭亡时才存在的问题。因为太监老了,没能力继续伺候主子时候,按律都要退休出宫,毕竟宫中不会养闲人。

如果是那些总管级别的大太监,平时拿到皇帝后妃的赏赐,甚至是大臣们的贿赂都不少,他们用这些钱买房置业,出宫后就可以活得比较滋润。

底层的小太监就比较惨了,没有赏赐也没人行贿,那点微薄的俸禄供他们日常开销还行,一旦晚年出宫,回乡的话被人瞧不起,自己也呆不惯,又无儿无女,只能呆在消费水平相当高的京城,该怎么活下去呢?

他们能找到的,只有寺庙。所以,太监出宫后到寺庙居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惯例。虽说佛门慈悲为怀,但所有太监都往寺庙跑,僧人们也不愿承担。

于是,从明朝开始,一些有权势的太监就在京城修庙,供其他太监出宫后养老所用,比如北京东城的智化寺就是那个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大太监王振出资修建的。庙都是太监修的,当然不能拒绝太监入住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清末的情况。

1912年清廷退位之后,根据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所以原本的太监还可以继续在宫中伺候皇帝后妃。

不过,这些太监眼看大清国都倒台了,心里也总想着怎么找条退路,啥是他们这些无根之人的退路呢?靠山吃山,不仅是太监,还有宫女,这些人都瞄上了紫禁城内的宝贝。

紫禁城可是历经明清两代,积蓄了将近600年的天下珍品,太监们随便顺手牵羊出去一件两件,也就够他们下半辈子吃喝了。于是,北京街头逐渐出现了许多从宫内流出的古董字画。

当时的溥仪很快发现了这些情况,于是严令盘点清查宫内的珍宝。太监们一看要露馅,干脆一不二不休,一把说烧了乾隆时期就拿来存放珍宝的建福宫,来了个死无对证,就连溥仪也拿他们没办法。

然而,太监们在宫里能混的日子也没几天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清朝皇室成员被赶出了紫禁城,溥仪住进父亲载沣的原醇亲王府。地方小了,自然收留不了那么多太监,于是,这些太监不得不提前退休,进入社会。


根据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自传描述,溥仪离开紫禁城后,他被原先的摄政王载沣遣散回老家。自己从小进宫,不会种地,身体又残缺,干不了重体力活儿,只能靠兄弟接济,不久就因为无法维持生活又回到了北京,住进了万寿兴隆寺。

这个寺庙非常特别,它是清末少数还在接收出宫太监的寺庙,而且它没有高僧住持,是完全由太监自主管理的。

万寿兴隆寺,原本是明朝兵仗局佛堂,因为康熙的生母孝惠章皇后出生于此,后来康熙年幼时出天花又在佛堂斜对面的福佑寺“避痘”,后来康熙将这两处合并为一个万寿兴隆寺,供奉母亲。

由于地位特殊,这个寺庙一向由清廷直接管理,其实也就是太监们进行打理。故而在清末各种寺庙都不再接收太监时,它还在继续接纳穷苦太监。

当然,万寿兴隆寺可不是随便进的。清乾隆年间乾清宫总管大太监刘钰和副总管太监肖云鹏创办“养老义会”,实际上就是收养老保险。

这个义会还在京南置办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太监们提供食宿。太监们出宫前要定期从俸禄中向义会缴纳银两,出宫后就可以入寺居住,寺庙还负责给老太监们养老送终。


这类寺庙除了万寿兴隆寺,还有西山顺福寺、八宝山褒忠护国寺等。不过,因为清朝灭亡,没有新的太监交银子,这些个养老义会也欠缺收入来源了。

加上寺庙老旧需要维修,义会的产业租金不够用。这些寺庙里的老太监们生活越发艰苦,食物紧缺,老鼠、蚊虫肆虐,环境越发恶劣。很多老太监病饿而死。剩下的太监们不得不出门走街串巷,拣些煤渣、废品变卖度日。

后来溥仪在伪满洲国做了皇帝,一些太监就跑到东北当差。但伪满洲国也不长久,日本战败后,他们大多还是回到了北京的寺庙中。

1949年以后,新中国接管了这些寺庙,发给太监们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孙耀庭这样年纪还算轻的还参与了全市的寺庙管理,做了6年出纳,每月35元工资,也算是有了个比较好的归宿。


发布人:821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