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毛主席与江青结婚后,仍给贺子珍母亲养老送终,贺子珍知道后痛哭
2021-04-05 16:20  浏览:158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望着窗外西伯利亚皑皑白雪,贺子珍思绪翻滚。9年了,多少诉说也道不尽9年的辛酸,多少泪水也流不尽9年的思念,多少悔恨也没有办法再回到熟悉的地方,再回到斯人的身边。




但贺子珍也是兴奋的,她就要回到祖国了。是啊,还是祖国好,那里还有关心她、爱护她的战友和同志,还有自己的亲人,还有她为之奋斗的的革命事业。


1946年夏天,王稼祥在夫人朱仲丽陪同下来莫斯科治病。到莫斯科后,王稼祥夫妇便开始寻找贺子珍。


在中央苏区时,王稼祥就同贺子珍非常熟悉。王稼祥知道贺子珍是一个豪爽的人。特别是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友,奋不顾身扑在那位同志的身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炮弹。这让王稼祥非常敬重贺子珍,也非常同情贺子珍的遭遇。


王稼祥要一个名叫尼古耐夫的苏联联络员帮她打听贺子珍的下落。没有想到,打听到的消息让王稼祥和朱仲丽非常震惊。


尼古耐夫说:‘’贺子珍正在精神病院,神经不好,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她的女儿在国际儿童院上学。‘’


在王稼祥的坚持下,苏联同意把贺子珍和女儿娇娇送到莫斯科和王稼祥夫妇见面。


贺子珍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她的战友和同志没有忘记她。


那天,贺子珍被一个护士领进一间更衣室,护士让她换上衣服。原来这是自己进来时穿的衣服,旁边有一个小木箱,箱子里还有她从延安带来的红毛毯和一把延安造的小刀。


贺子珍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一丝喜悦,但鼻子却有点发酸。


她想起了当年自己执意要离开延安去莫斯科时,毛主席多次挽留劝说自己不要走,而自己什么也听不进,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那时,贺子珍到了西安,毛主席托人带来口信,让她回延安。


毛主席说:‘’延安的医疗条件会好起来的,你的病可以在延安治。‘’


毛主席还托人捎来了一个小木箱。


而眼前的这个小木箱,不就正是当年毛主席从延安捎来的吗?这个小木箱是毛主席特意让警卫员为贺子珍做的。


这把小刀据说是捎东西的同志快要出发时,毛主席想起贺子珍平时切水果常用的那把小刀,找来亲自把它放进小木箱里的。


这床红毛毯是在中央苏区时她和毛主席共同盖过的,此后历经长征,尽管这床毛毯在长征途中烧了一个洞,他们都一直带在身边,用着这床红毛毯。离开延安时,贺子珍把它带到了苏联。


当年,贺子珍在西安收到毛主席捎来的这个小木箱时,想到自己出来时带走了这床红毛毯,毛主席盖的被子更薄了,她担心毛主席晚上睡觉时会冷,便在西安买了一床新棉被托人捎回了延安。


贺子珍睹物思人,想起了自己和毛主席共同生活的日子。贺子珍陪伴毛主席度过了其生命中最为艰难的的十年。


这时,护士对她说:‘’有人要接你到莫斯科,穿好衣服就走吧。‘’


贺子珍终于离开了呆了两年多的疯人院。


贺子珍在一位苏联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一家旅馆。在这里,她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娇娇。




贺子珍当年离开延安时,她把娇娇安置在保安的儿童保育院,娇娇那时还不满周岁。


1941年,娇娇经毛主席同意随同一批中央领导人的子女一起到了苏联。娇娇的到来,给贺子珍孤寂的生活注入了生气,也给贺子珍带来了快乐。


但好景不长,苏德战争爆发后,随即莫斯科沦陷。贺子珍和娇娇被迁到了伊万诺夫市,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


伊万诺夫市距莫斯科300公里远,这里气温常在零下四五十度,常年冰雪不化。贺子珍面对的不仅仅是严寒,更为严重的是要忍受饥饿。


为了支援前线,苏联政府停发了每个月60卢布的津贴,生活用品的补给也停止配发。贺子珍一天只配给300克又粗又硬的黑面包,没有其它任何副食,也没有油。不要说吃两顿,就是一顿也吃不饱。


贺子珍后来回忆那段时光说:‘’有一次,她实在太饿了,从商店拿着一天的口粮,跑出商店三两口就吃掉了。‘’


娇娇和她的哥哥岸英、岸青的情况比贺子珍倒要好一点,苏联对儿童格外照顾。他们每人每天有500克白面包,还有一点土豆。


就这些少得可怜的食品都要靠贺子珍干活挣钱去买。按照当时苏联政府制定的政策,妇女打毛衣织袜子,每个月要打一件毛衣,每周织三双袜子。这些活对贺子珍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定额较高,贺子珍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干到深更半夜,娇娇半夜醒来时都瞧见妈妈还躲在被窝里打毛衣。


岸英和岸青兄弟俩是个大小伙子了,这点口粮只能塞牙缝了,根本不够吃。所以,兄弟俩经常到贺子珍这里来找吃的,贺子珍看到两个饿得脸色青黄的孩子,心里难受,就从自己本已少得可怜的口粮中抠出一部分给他们吃。




毛岸英始终没有忘记贺子珍在苏联时对自己和弟弟岸青的照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岸英曾特地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感谢贺妈妈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对他们兄弟俩无微不至的照顾。


娇娇长期生活在国际儿童院。有一天,贺子珍听说娇娇生病了,可能是感冒。贺子珍的小儿子也是因为感冒转为肺炎而死的。因此,一听说娇娇感冒了,贺子珍再也忍不住了,半夜里跑到国际儿童院,把正在熟睡的娇娇连被子一起抱走,被正在值班的保育员发现,拦住了贺子珍,不让贺子珍带娇娇走。


后来,娇娇的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医生说可能已转为肺炎并发了脑炎。到后来,娇娇不能进食牙关紧咬,还连带抽风。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治疗都已无济于事,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贺子珍总觉得是自己害了女儿,如果不是那天自己半夜里把女儿抱出来让她着凉了,娇娇的病情说不定不会加重。


娇娇住院后,医院有规定危重病人不能探视。贺子珍总是想办法躲过医护人员,潜到医院隔着玻璃窗看看娇娇。看到娇娇昏迷不醒,贺子珍心都碎了。


谁料有一天,医生通知贺子珍,娇娇无法救治,已经被推到太平间的副室。所谓副室,就是不能救治的危重病人临时安置在这里,只等一断气就推到太平间去。


贺子珍听到这一消息,如五雷轰顶、肝肠寸断,手脚都凉了。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女儿将要离开人世。


她不顾一切扑倒在医生脚下,拉着医生的手苦苦哀求,请医生一定要想办法救娇娇一命,医生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贺子珍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她看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娇娇,擦干了眼泪,对医生说:‘’你不能把她送到太平间去,她还没有死,我要救活她,我马上回来。‘’


贺子珍回到家里,变卖了所有值钱的衣物,买回来一小包白糖和一瓶牛奶。


贺子珍飞快地跑到医院,来到太平间的副室。她把白糖倒进牛奶里,搅匀了几下,然后喂娇娇喝。娇娇昏迷不醒,牙关紧闭,一滴牛奶都喂不进去,贺子珍小心翼翼地扳开娇娇的嘴,一滴一滴地将牛奶送进娇娇的嘴里。


贺子珍在娇娇身上倾注了一个母亲全部的爱。为了让娇娇喝上牛奶,贺子珍想了很多办法,可牛奶再也没有办法弄到。


贺子珍于是把自己种的土豆拿出来去附近一个老太太那里换取羊奶。就这样,贺子珍每天都要拿一些土豆去那里换一瓶羊奶。


贺子珍就是靠每日一瓶的羊奶救活了自己女儿的命。


贺子珍终于在旅馆里见到了自己的女儿娇娇。娇娇见到自己的妈妈,眼泪刷刷的流个不停,一头扑向妈妈的怀里。贺子珍激动地说:‘’娇娇,我的好孩子,妈妈多想你呀,妈妈再也不离开你了。‘’


第二天,贺子珍和娇娇在苏联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莫斯科。


王稼祥和朱仲丽很快来看望贺子珍。见到了国内来的同志,特别是自己的老熟人,贺子珍激动不已,这是她多少个日夜期盼的呀,多少辛酸、多少委屈却又不知如何诉说。


据朱仲丽回忆:‘’从皮肤颜色上看,她饱经风霜,从圆圆的眼睛看出,她忧郁不安。‘’


‘’她看上去神志清醒,颜面有表情,眼神略迟钝,反应稍微缓慢。‘’


‘’她的口齿和脑筋,在三个钟头内转为灵活。‘’


尼古耐夫在旁见此情景说:‘’我如实反映上级。你们可以提出应有要求,愿意到哪里去玩吗?我想你永远不会再入精神病院了。‘’


朱仲丽是一名医生,她知道,贺子珍完全没有精神分裂症状,贺子珍是一个正常人。




苏联方面通过几天对贺子珍的观察,同意王稼祥和朱仲丽夫妇的结论:贺子珍神志正常,她不用再回精神病院了。


王稼祥征询贺子珍:‘’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贺子珍没有一丝的犹豫:‘’回祖国去。‘’


王稼祥说:‘’很好,一起经组织程序来办。‘’


王稼祥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详细汇报了贺子珍的情况及贺子珍的想法,并附言:请毛主席批示。


很快,毛主席回电:完全同意。


贺子珍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到国内后,贺子珍到处打听哥哥贺敏学和妹妹贺怡的下落。哥哥贺敏学正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师师长,自己不能前来看望贺子珍,便派自己的妻子李立英带着女儿贺小平前来看望贺子珍。


贺子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心情非常激动。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哥哥,但见到了嫂子也如同见到了哥哥。贺子珍有很多话要向自己的亲人倾诉,她们是经常谈到深夜甚至黎明。


贺子珍从李立英那里得知,1937年底父亲因病去世,项英帮他们操办了后事。后来,组织上把母亲送到了武汉办事处,不久,又将母亲送到了延安。


贺子珍母亲到延安时,她已经离开延安去了莫斯科,毛主席此时已经和江青生活在了一起。


贺子珍母亲在延安时,毛主席仍然把老人家当作自己的亲人,非常细心地照顾她的生活。贺子珍母亲去世后,毛主席为她办理了后事,还在贺子珍母亲坟前立了块碑。


贺子珍听到是毛主席替他们兄妹尽孝,为母亲养老送终,眼泪刷刷地流个不停,她感激毛主席是个重感情的人,她觉得自己太任性了,太不懂事了。当年多次拒绝毛主席的劝说挽留,才酿成今日之苦果。她觉得是自己错了,是自己对不起毛主席。




贺子珍当着李立英的面打开从苏联带回来的小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件红色的毛毯,她流着泪抚摸着毛毯说:


''这床毛毯是我和毛主席的纪念物,它陪伴我们一起生活了好多年,这上面有一个大洞,是主席在长征路上烤火时烧的,到了陕北,我请老乡用土羊毛织补好了。我同主席怄气走时,只把这条毛毯带走了,我也是忘不了过去的深情呀!‘’


贺子珍说完这些话,难以自制,嚎啕大哭。


1946年,贺怡到东北疗养,这对分别十几年的姐妹终于相见了。这次姐妹俩重缝,都十分激动,两人相拥而泣,久久地拥抱在一起,泪水洒满了衣襟,真是悲喜交集又百感交集。


贺怡也同贺子珍谈到母亲在延安受到毛主席照顾的详细情况。


贺怡告诉贺子珍,1947年3月,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胡宗南占领了延安,并把母亲的坟挖了。1948年4月22日,我军收复延安后,毛主席自己拿出十块银元,请延安的乡亲重新将母亲掩埋了,并重新立了一块碑。


贺子珍听到这些,再次忍不住失声痛哭。


这哭声里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委屈、多少愧疚,多少感激啊。


几天后,贺子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和女儿娇娇的信装在一个信封里寄给毛主席的。


贺子珍在信里说:‘’......我在苏德战争期间,生活很苦,什么都要自己做,劈柴、烧饭、洗衣服、带孩子、种地、织袜子,什么都干,比长征还要苦。不过,这已经过去了,现在我要好好工作。......我很感谢您对我的妹妹和母亲的照顾,代我尽了姐姐和女儿的责任,我将终身铭记在心。‘’


在此后的岁月里,贺子珍见过毛主席两次。一次是在庐山,贺子珍面对着主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


一次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看着躺在水晶棺里的主席,贺子珍却强忍着泪水,不让自己哭出来。


发布人:3cfc****    IP:101.229.2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