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宋朝的养老制度,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2021-08-05 17:25  浏览:42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全文共161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两次国家倾覆,都源于周边外乱,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个没有直接因为内乱而结束的王朝。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一代代朝代更替。


每个朝代由强盛最后逐渐失落。在时代变迁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统治者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渐渐形成了一个 时代的中心思想。




每一任君主都在用自己的治理方式来造福社会,为社会百姓寻求发展,建立合适的社会制度。其实在古代社会对于养老就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一、养老制度的初步形成


在我们高中课本上有一篇必备的文章《大道之行也》,文中主要阐述了什么事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基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老人的抚养也一直是社会中最关心的问题。


在先秦《礼记》中,关于养老制度中有这么一个条例就是只要是老人的年龄达到50岁以上,国家就可以给他们供给粮食。还有在汉代的刑事法律中有这么一条。


如果触犯法律或者是犯下什么重大过错的老人,对他们可以从轻处罚不能采用刑罚。唐代中在社会法中也有规定,可以安排几名固定照顾老人的人。




如果老人已经达到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还患病,朝廷会派一个人专门去帮忙照顾。而到了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当代养老院的地方,为那些无人赡养或者儿女不方便赡养的老人提供栖身之所。


《礼记》中对每个年龄的老人都有一定的规定,上面记载到了60岁就称为老人,就拥有了让别人去干活的权利。70岁的时候,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就可以准备安排后事填写遗嘱。而到了八九十岁,就可以让家人免去服劳役。


二、各个朝代关于老人赡养的举措


每个朝代所注重老人赡养的方面不同,在先秦时期,他们对老人的饮食方面很注重,老人的温饱问题是首要问题,其它问题才有解决的余地。所以在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得到朝廷赠送的细粮。


等到了六十岁就会增加肉类,到了七十,营养搭配更均衡会有副食,八十岁还会得到一些平时吃不到的食物,如果达到九十岁以上的高龄就会有人照顾。




汉代对于养老制度开始比较完善,撰写了一些关于养老方面的条例,就比如儿女如果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或者不尊重老人就是属于犯重罪。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所以在汉朝人们开始有了老人这一概念的规定,到了五十岁以上就能享有很多特殊权益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关于养老制度的设定到了另一个高峰。


中间设立了一个权留养亲制度,这个制度的主要意思就是如果家中有老人,但是老人的儿女犯了死罪或者被判流放,可以选择缓刑在家照顾老人,等到老人去世以后在服刑。




三、宋朝养老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到了宋代可以说养老制度才有了真正的完善和建树。宋朝的养老机制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为了大力支持家庭中的养老机制,宋朝颁布了侍丁制度和权留养亲制度。


侍丁制度主要的意思就是如果家中有老人需要赡养,朝廷就可以为他们减免赋税。这一制度的推行就让很多老人都实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而侍丁制度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就有所记载,但是一直到宋朝才有所落实。




四、宋朝养老措施的实施


在宋朝养老制度开始有了法律的支撑。宋朝当时在京城设立了福田院来掌管下面各个州县的居养院。这些机构的设立帮助了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在机构中安享晚年。


这些机构就像现在的养老院一样为他们提供衣食,每天可以在机构中领一升的米,有些年龄比较大的人还可以领取额外的补贴。


因为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优良的民风,所以对于一些富甲家庭也会出钱帮助孤寡老人。正是这些关于老人赡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制度的开始实施,让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没有了无人照顾、久病无人治疗的惨淡局面。




对于老人死后的安葬费宋朝也有政策,专门设立了安葬老人的地方,如果在此处安葬朝廷还会出资帮助。


所以在宋朝开始,对于老人的赡养才开始真的有所成效,老人也开始真的开始活着有所依靠,死了有所安葬。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伟大的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宋史》


发布人:00ac****    IP:120.230.36.***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